客家月嫂汪红妹是众多家政人员中的一位,她通过参加培训、考证、比赛,从“家庭保姆”变身“金牌月嫂”,走出了属于自己职业人生的小康道路;肇庆厨师许镇城回乡创业,凭借秘制胡椒鸭、椒盐竹虫等拿手好菜,在疫情之下还坚持扩大自己的餐饮店面,生意红火;“00后”朱慧珊曾是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汽车维修专业唯一的一名女生,靠着一股韧劲,她先后斩获全国技能大赛第五名、“全国技术能手”称号,顺利进入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就业,通过一把喷枪开启自己的“喷绘人生”。
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是今年我省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近年来,广东进一步深化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强化政治意识,加强协同联动,成立广东省“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领导小组,以技能“小切口”解决就业“大问题”、满足民生“大需求”、促进产业“大发展”,充分发挥“三项工程”稳就业、促增收功能,推进“三项工程”高质量发展。如今,“三项工程”在南粤大地不断生根发芽,托举起无数普通职工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追梦圆梦之路。
政策支持 打通产业工人上升通道
“这个称号对我来说不仅是非常大的荣誉,更是对我的激励。”9月1日,在家政行业摸爬滚打了6年的葛小云凭借着扎实的服务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获得了五星级“南粤家政”服务人员的称号。今年,在省“三项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和监督下,省“南粤家政”人才培养与评价联盟首次开展“南粤家政”星级服务人员评选工作,经过资料评审、现场展示和答辩等环节,葛小云与其他19人一起被认定为五星级“南粤家政”服务人员。
编制教材、建设培训基地、表彰评选……广东持续健全政策体系和完善标准评价体系,为“三项工程”产业工人成长成才助力。
在“粤菜师傅”方面,制定发布全国首个“粤菜师傅”工程标准体系规划与路线图;研究制定粤菜食材通用要求、粤菜菜典、粤菜烹饪工艺和烹饪设备等多项地方标准;构建“粤菜师傅”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多层次评价体系。在“广东技工”方面,面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扶持建设183个省级重点专业和40个特色专业;建设19个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29个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和37家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成立146家产业学院;出台“文化技工”建设方案,组织编写27本“文化技工”教材。在“南粤家政”方面,全面启用“居家上门服务证”,全省已发证5万张;累计开发27个“南粤家政”培训课程标准,制定10个“南粤家政”培训大纲;认定首批21个省级家政服务培训示范基地和50个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培训助力 一技之长拓宽致富道路
端稳就业饭碗、拓宽致富道路,是“三项工程”一以贯之的初心。
在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忠记云濑”小吃店是众多游客青睐的“打卡地”。从几十平方米的小铺子到名扬一方的“网红店”,老板陈冠忠的成功之道并不神秘:“参加‘粤菜师傅’培训,掌握一技之长,现在全家工作都不愁,小事业也能做红火!”
陈冠忠修过摩托、开过货车、下过工地,但他心中一直有个厨师梦。2016年,他毅然回乡,租下一间小门面,开起餐饮店。但因不成体系难以推陈出新,加上缺乏管理经验,经营状况并不乐观。正当他想要放弃时,广东大力实施“粤菜师傅”工程,帮助群众通过专业培训掌握一技之长,而广州首个粤菜师傅培训基地落户地离他的店不到50米,五十多期粤菜师傅培训上完后,他也成了一名“大厨”。其间,他还拿到了50万元‘粤菜师傅’专项创业贷款,而今,他不仅还清了贷款,还翻新了家里的住宅,购入了新车。
2019年实施“三项工程”以来,省总工会积极履行“三项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制定“三项工程”职工技能培训方案,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每年委托广东工匠学院等各级工会学校和培训机构大力开展“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技能培训。2021年,全省各级工会累计投入约9800万元,培训约5万人次。
“这几年,我参加了工会组织的各种培训和技能大赛,素质和技能不断提升,收入也直接翻倍,成为月薪过万的‘高薪一族’。”十多年前,失业在家的汪红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有一天,她能成为“金牌月嫂”。为了谋生,汪红妹曾当过“住家保姆”。2016年,她进入家政服务公司,通过培训,她成功考取了高级育婴师、高级养老护理师、高级催乳师、早期教育指导师等专业职称,成为佛山市技术能手、十佳金牌月嫂。
陈冠忠、汪红妹等人的“逆袭”的故事在越来越多产业工人身上上演。通过“三项工程”培训,产业工人增收就业不再愁。不仅在广东,很多来自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的群众也因此脱贫奔康,走上了致富路。
四年多来,“三项工程”累计培训828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259万人次,“厨师村”“技工村”“月嫂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世赛标兵、粤菜名厨、家政好手、文化技工等人才品牌越擦越亮。
技能报国 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广东以实施“三项工程”为抓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掀起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热潮。随着厨师、技工、家政等人员的职业化水平逐步提高,不少人荣获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入。
“希望能尽我的一份力,解决城市地下排水管道的无人下井化难题,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8月27日,在“技能+”嘉年华活动现场,2017年中国国际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比赛优胜者陈衍在沙龙中分享了自己的故事。陈衍在高中二年级时辍学,毅然踏上创业之路,在意识到自身能力仍不足以运营企业后,他选择进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学习。陈衍进入了移动机器人集训队,并凭借个人努力先后获得了多项专业大奖。陈衍毕业后顺利进入企业,很快成为研发经理,并带领一支高学历的团队,从事城市地下空间无人化检测项目的研发。其间,他们研发出替代人工作业的管道机器人,解决了城市地下排水管道的无人下井化难题,实现了行业突破。
“学一技之长,立一生之本”。在“广东技工”工程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蜕变成为“心中有信仰,手上有绝活,眼里有希望”的大国工匠。
“大家知道‘箩底橙’吗?在广东话里,就是卖橙子那个筐子底下卖剩的,指那些品相差的,不被看好的。”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教师、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制造团队挑战赛冠军曾祥博谈起自己的“逆袭”,曾把自己比作“箩底橙”。曾祥博始终相信,只要有一技之长,社会就会有技能青年的位置,“箩底橙”也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曾祥博今年26岁,年纪轻轻的他,已获得了副高职称,还获得了广东省人才优粤卡,在交通、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优先便利服务。
目前我省共有产业工人2500万,技能人才总数达到180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02万人,占技能人才比例超过33%。今年广东还将举办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粤菜师傅”技能大赛等各类赛事,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深入实施“湾区人才”工程,全力抓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为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编辑:邓佩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