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评: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唱响新时代“咱们工人有力量”

2025-11-06 来源:南方网、粤学习评论员 胡伟
分享:

  “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曾经,一曲铿锵有力的《咱们工人有力量》传唱祖国南北,令人心潮澎湃、斗志昂扬。如今,在南粤这片广袤热土上,一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深刻变革正浪潮涌动,奏响新时代“工人力量”的强音。

  以深化改革破题时代之问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日益加快。如何抢占发展先机、构筑竞争优势?答案系于产业工人队伍的素质与能力。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这不仅是现实所需,也是国家长远发展之大计。

转存图片

9月4日,广东省技工院校2025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一课”活动在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顺利举行。

  作为我国制造业第一大省,广东能深刻感受到这种迫切。一方面,全省超2200万技能人才是支撑“制造业当家”的核心力量;但另一方面,技能人才队伍存在结构性短缺、高技能人才占比偏低等问题,制约着产业升级的步伐。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仅占就业人口总量的7%,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2左右,广东高技能人才占比虽居全国前列,但新能源汽车、工业软件等领域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缺口尤为突出。当下,广东正聚焦高质量发展宏伟蓝图,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以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为引擎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此背景下,产业工人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更影响着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进程。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仅是顺应全球产业变革大势、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

  同时,改革也是回应新时代工人期盼的应有之义。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产业工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对职业发展、工作环境、权益保障等有了更高的期待。更关键的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出诸如共享用工、平台用工等新业态,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传统工人技能升级等新挑战接踵而至。唯有以系统性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产业工人权益保障,努力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才能将人口红利持续转化为人才红利。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仅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一项社会工程和人本工程。它既关乎国家发展未来,也关乎数以亿计劳动者的尊严与梦想。而改革之要,在于回答三个命题:如何让产业工人成为社会尊崇的主角?如何让产业工人在职业发展中“破圈”成长?如何更好助力高质量发展?广东正以实践探索,回应这些时代之问。

  让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更加凸显

  让产业工人有为、有位,是广东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下称“产改”)的鲜明导向。广东的改革实践始终紧扣“民主权利”与“经济权益”两大核心,构建起全方位的保障体系。

  在政治吸纳上,广东优化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机制,2025年上半年邀请产业工人代表49人次列席全国、省人大常委会会议,拓宽了产业工人政治参与渠道;不断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党建工作,着力把技术骨干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育成技术骨干,增强产业工人的政治归属感。例如,茂名市近年新发展产业工人党员占比7.5%,产业工人党代表占比7.94%,推荐全国、省劳模中工人占比达68.4%,产业工人政治地位得到切实提升。在民主管理方面,广东深化“工会代表制”工作试点,健全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让工人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转存图片

  经济权益的落地更见改革温度。广东印发《关于开展集体协商 建立健全技术工人薪酬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发布技能人才工资价位信息,引导企业合理确定技能人才薪酬水平,技术工人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得以拓宽。在权益维护方面,设立“欠薪维权绿色通道”,2025年受理相关法律援助案件4900余件,成功追索劳动报酬及赔偿金超过2.5亿元;推动各级“工会+法院+检察院+人社+司法”协作联动机制建设,全面推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会实践,多元化解劳动争议。特别是针对新业态劳动者,构建起囊括400余家市县新业态工联会、167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的组织保障网络;创新制定广东省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办法,积极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每月保障超过90万名新业态人员,着力破解灵活就业与保障缺失的矛盾。

  与此同时,一批反映产业工人风貌的文艺精品广受关注。电视节目《2024技行天下》真实反映技能人才成长纪实,触达观众2147万;全国首部工匠人才纪录片《南粤工匠》,全网播放超1.4亿次,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从政治地位到劳动权益、服务保障,一系列硬招实招让产业工人的主人翁地位更加凸显,干事创业的激情动力更加高涨,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不断增强。

  打通产业工人成长成才之路

  技能是产业工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广东产改的核心抓手。广东聚焦产业工人素质提升,瞄准新质生产力需求,构建了“教育+产业+评价”三位一体的技能培育体系。

  在教育培养上,职业教育改革持续突破。15所本科高校与31所中职学校开展中职本科“3+4”贯通培养改革试点,26所本科高校与52所高职院校推进三二分段专升本协同育人,建设316个省高职高水平专业群、298个省中职“双精准”示范专业,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不仅办学条件和培养能力大幅提升,也进一步打破了技能人才成长的天花板。

  在产教融合上,广东因应战略性产业集群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双轮驱动模式,28个市域产教联合体、111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223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成为人才培养主力军。广州、深圳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与珠海、汕头等11个省级试点联动发力,形成“城市带产业、产业促教育”的格局。此外,还创新开展“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发布首批8条职工技能提升实训路线,深度融合产业特色,有力提升产教融合实效。

  在评价机制上,全面落实“新八级工”制度,鼓励用人单位建立技能岗位等级设置,全省已评聘40名首席技师、535名特级技师;深化“南粤工匠”培育工程,推动更多产业工人由“工”变“匠”,全省现有市级以上工匠7800多名。此外,珠海实施“头雁计划”并设立“珠海工匠日”,湛江创新“1+1+N”工匠学院联盟建设,顺德容桂街道积极培育“容桂工匠”……全省形成了层次多样的工匠人才培育生态,更多技能人才“破圈”成长。

  广东立下明确目标:到2027年,培养造就30名左右大国工匠、300名左右南粤工匠、1800名左右市级工匠,新增培育、选树高技能领军人才1500人次以上,带动新增高技能人才70万人次左右。目标背后,是“技能成长、技能报国”的鲜明导向,是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力支持。产业工人成长成才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越走越有奔头。

  以人才强基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广东的产改始终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同频共振,引导产业工人在主战场建功立业,形成“人才支撑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技能竞赛是广东的优势与特色,从全国引领性竞赛到省级重点工程比武,广东每年举办上百个工种竞赛,带动500万人次职工参与岗位练兵。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与“南粤家政”大赛等系列竞赛,成为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试金石”,更多产业工人得以在真实场景中练技能、长本领。

  与此同时,广东尤其注重发挥劳模工匠人才引领作用。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不断发展壮大,全省建成各级各类创新工作室近1.5万家,总数居全国第一。省总工会发布《关于劳模工匠进万企 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项行动方案》,组建各级各类劳模工匠服务队663支,组织开展助企活动2401次,服务企业3320家,解决各类技术问题6052个。一大批劳模工匠走进车间、实验室、研发中心,将自身绝技绝活,向一线工人倾囊相授,引领带动更多产业工人提升技能、建功立业,为广东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面向未来,《广东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十百千万”人才专项行动,将进一步打通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壮大产业工人队伍。当70万新增高技能人才投身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当“南粤工匠”成为广东制造的金字招牌,产业工人必将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广东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领跑提供不竭动力。

  岭南大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浪潮澎湃。刚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高质量发展新蓝图,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部署了12项战略任务,其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被摆在了第一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站在新的起点,广东将持续深化制度创新、强化技能赋能、优化权益保障,锻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注入更强劲的“工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