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四可”是工会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跨越

2025-05-20 来源:南方工报特约评论员 王沛君
分享:

  5月12日上午,广东省总工会主席工作会议专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省总工会主席黄宁生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工会要认真履行维权和服务基本职责,为广大职工提供更多可感可知可及可得的服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职工队伍和谐稳定。

  “为广大职工提供更多可感可知可及可得的服务”,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深刻领悟,也是对广东工会未来工作的精准擘画。这一理念的提出,标志着广东工会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跨越,从“粗放式供给”向“精准化匹配”的转型,或将成为推动广东工会守正创新的核心方法论。

  立足“可感”强感知,构建多维度服务体系。工会工作的生命力在于与职工需求的同频共振。让服务“可感”,要求工会必须打破传统单向输出模式,建立需求感知的“神经网络”。要依托数字化手段完善职工需求动态监测机制。借鉴云南工会“实名认证+服务直达”模式,结合广东职工分布特点,开发集成诉求收集、政策匹配、服务追踪功能的智能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职工在就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急难愁盼。要深化“工会主席大讲堂”“劳模工匠进校园”等品牌活动,将政策宣讲与实地调研相结合,让工会干部既能听到流水线上的机器轰鸣,也能感知职工心底的真实脉动。

  聚焦“可知”促透明,打造全流程服务生态。服务的可知性直接关系职工群众的信任度和参与度。全省各级工会需在服务透明度上实现突破。学习借鉴“三色图预警动态管理”经验,将劳动权益保障、技能培训补贴等政策转化为简明图表、动画视频,通过“粤工惠”等平台精准推送,推动政策解读可视化。要建立重大决策职工代表列席制度,对疗休养名额分配、困难职工帮扶等事项,实施“申请条件——审核流程——结果公示”全链条公开,确保服务流程阳光化。要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工会驿站”“爱心托管班”等服务项目开展满意度测评,形成包含服务覆盖率、问题解决率、职工好评率等维度的量化评估体系,确保效果评价指标化。

  围绕“可及”优供给,创新立体化服务载体。破解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需要构建“15分钟工会服务圈”。要针对珠三角制造业集群、粤东西北农业基地等不同区域特点,分类打造产业工人服务综合体、新业态劳动者共享驿站、乡村振兴服务点等特色站点。建立健全“工会+法院+人社+司法”联动机制,推动工会服务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有机衔接,实现就业指导、法律援助、技能认证等服务的“一窗通办”。针对新生代职工发展“云服务”,开发VR技能培训课堂、在线劳动争议调解室等数字应用,让职工动动指尖就能享受全天候服务。

  着眼“可得”提质量,锻造高品质服务能力。服务的终极价值在于让职工群众实实在在受益。要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求,推广“劳模工匠助企行”模式,组织技能大师对接“专精特新”企业,既解决企业技术瓶颈,又促进职工技能增值。要完善“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制度,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领域探索集体协商新机制,让算法规则不再成为劳动者的“无形枷锁”。要学习借鉴“职工医疗互助”“会暖春芽托管班”等创新实践,推动职工福利从传统慰问向全生命周期关怀转变,探索住房优惠、子女教育、养老托幼等综合服务包,让职工真切感受“有一种温暖叫工会在身边”。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广东工会组织秉持“可感可知可及可得”的服务理念,既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创新探索。当这一理念转化为千万职工真切可触的获得感,当“可感可知可及可得”标准成为衡量服务成效的鲜明标尺,广东工会必将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职工的精彩答卷,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凝聚起磅礴的工人阶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