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天工人 | 年轻“智造”工人的高标准严要求

2022-09-05 来源:南方工报 记者:王艳
分享:

  年轻人真的宁可送外卖也不愿意进工厂吗?

  他们不同意这个说法:

  25岁的林锦辉在质检岗位上安静地“找茬”,跟0.002毫米作斗争;

  32岁的何增已经是跟铣床打了11年交道的“老师傅”了,在“一微米”精度内不断精进手艺;

  相对于珠三角的制造企业员工老龄化来说,从事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惠州市华阳精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阳精机”)到处都是年轻的面孔。在这里,90后甚至00后员工都很多,员工年轻有活力,车间氛围也生动活泼。

  但这些年轻人对待工作却一点也不“稚嫩”,高标准严要求,扎扎实实提高技艺。

  “鸡蛋里挑骨头”的较真

  林锦辉是品质检测员,“简单地说,我的工作就是用不同的工具给产品‘找茬’,这活很枯燥,得静下心来”,他说。

  “用工具将零件装夹好,再使用高精密测量仪器,在不破坏工件表面的基础上,对零件质量及整个生产工艺稳定性做出评价。”林锦辉一边介绍,一边演示。他随手拿起一个汽车部件,放到设备上夹好,用探针在产品上找好基准点,采集零件被测点数据,选取合理的计算方法生成数据报告。“这些数据就是工艺调试的眼睛,指导我们现场工艺去做调整。”他解释。

  听起来他的工作没什么难度,依靠各种设备和仪器生成报告,人似乎是机器的辅助。但实际操作真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的。

▲ 林锦辉用直角尺校准产品。摄影:郗建新

  记者试着装夹部件,这个动作看似很简单,没想到一上手就失败了。林锦辉指点说,装夹的时候要3点支撑定位,保证精准。“测针的挑选也有讲究,毛坯件一般采用较大直径的测针,平面度好的部件用短的测针。”看记者手忙脚乱的样子,林锦辉帮着挑选了一根测针,指点记者找基准点。“测量要真正为‘客户’服务,首先要分清楚测量结果为哪个部门所用、怎么用,据此选择合理的基准。”他介绍,质检员要从用户的角度评价部件品质,评价项目超过30项,严苛程度堪称“鸡蛋里挑骨头”。

  看着林锦辉快、准、稳的样子,记者真心感叹,品质检测不好做。

  林锦辉是惠州本地人,毕业于惠州市技师学院,因为喜欢技术,他进了工厂。刚入职的时候,他光看图纸就学了几个月,连睡觉都在琢磨各种零部件。

▲ 林锦辉装夹产品。摄影:郗建新

  为了把品质做到极致,林锦辉和同事们在客户标准基础上制定了更高标准,将数据误差控制在0.002毫米内。这几年,他们获得了“比亚迪优秀质量奖”“法国麦格纳感谢信”“南昌麦格纳零缺陷表扬信”,并助力公司成功导入麦格纳集体体系供应商。

  从“制造“到”精造“,少不了设备智能化的功劳。近年来,华阳精机引进了”蔡氏三坐标测量设备“等精密装置,不仅提高了人工效率,规避了潜在的生产安全风险,还增强了产品管控力度,实现“边做边检”,真正意义上提高了产品品质和精度。

  “一微米”精度内打磨的执着

  工业是强国之基,模具是工业之母。模具加工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能加工微米级模具的师傅绝对是行业稀缺人才。

  没想到,今年刚32岁的助理工程师何增,也算得上老师傅了。华阳精机模具部有5名精密模具中级技师,他是其中之一。

  记者看着铣床跃跃欲试,何增没有拒绝,站在旁边一边指导,一边和记者聊他的成长之路。

  铣加工是模具加工的第一道也是最复杂的工序。工作中铁屑飞溅,烫到手是家常便饭。看记者笨手笨脚地操作,非常担心被铁屑伤着的样子,何增说:“模具工要熬年头,手艺全靠多学多练,一两天的时间连门都入不了。”

▲ 何增查看工件放电位置状态。摄影:郗建新

  何增从事模具行业已经11年,2009年,他考上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模具专业,毕业后加入华阳精机。他告诉记者,刚入职时,他经验不足,返工很多。反观旁边的师傅,专注、细致,打磨非常有耐心。他在实践中渐渐明白,做模具是一门精细的手艺。

  “做组件的时候,我有意提高难度,要求自己在‘一微米’精度内打磨。”何增拿着一个自主注塑的模具给记者示范,一个部件有16个模芯,他调好参数,用2毫米的球刀,慢慢烫出0.2毫米的深孔,力度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不然会破坏产品的尺寸和光洁度。尤其是零件上形状复杂和精密细小的特征部位,比如微细孔槽、窄缝等。体积虽小,利用铣削和微铣削,每个小立柱之间的距离偏差在微米之间,最终加工出的产品棱角清晰、没有毛刺。

▲ 何增从事磨床工序。摄影:郗建新

  “一微米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1/60,工业模具的分毫之差决定了产品的品质,可以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模具车间主任吴培潮解释,一个手艺好的磨工单练这个都要练三四年。

  从懵懵懂懂的行业小白,到如今把“一微米”精度做到量产,是何增和团队不断精进加工技艺的成果。今年6月,他们团队还完成了公司成立以来首套1400T大型铝合金磨具制作,该模具重达13.5吨,其中定模零件117件,动模零件64件,滑块零件149件,这个订单的完成标志着该公司在中大型铝合金模具开发上取得了突破。

  “五星”班组长有能量密码

  走进华阳精机锌合金精密AB2线班组,就像进了一个能量场,在班长解玉灵的带领下,员工干劲十足。

  解玉灵是从一线普工成长起来的基层管理者。2004年,她从河南老家来惠州打工,2012年入职华阳精机,做一线普工,慢慢成长为产线组长。2016年,公司上线了一条抛光产线,她被调到该产线做班长。

  “调到新岗位后,我的压力很大,我发现自己根本胜任不了新岗位的管理工作。” 解玉灵说,她主动申请调回到原来的岗位。刚好,华阳精机于2017年开始了“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她参加了一系列班组长管理能力培训,还积极参与公司的“五星班组”建设工作,推动车间5S 建设、U型生产线的改造,大幅度提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 解玉灵培训员工标准化作业。摄影:郗建新

  “刚开始推动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基层员工不配合、不理解,认为这是给生产加负担。“解玉灵说,她主动学习,从自身改善抓起,抓5S,挑选优秀员工带头做示范,给予奖励。如今,她所做的一米范围内5S试点线取得了成效,并在第5期、第6期评选公司级五星班组中,她们小组连续获得第一名,成为其他班组示范点。

  谈及五星班组对她的影响,她说:“五星班组建设让我提升了班长的管理能力。以前是领导说什么,我们做什么。现在反过来,我会去思考,为了完成产量目标,我需要做什么,怎样才能达到目标,我需要多少人、什么资源,怎么以更低的成本、更高效的方式去完成生产任务。”

  现在的解玉灵,做管理工作得心应手。每天,她以例行的早会开启一天忙碌的工作,并将当天的产量目标、完成情况、问题点及改善措施一一跟员工传达、沟通。35人的班组在她的管理下,井然有序开展工作。今年,该班组实现了人员“零”流失率,人均产值每月持续上升。

  记者手记

  中国“智造“需要更多年轻工匠

  伴随着新型制造业的发展,一部分低端劳动逐渐被机器替代,智能化设备的生产工艺和流程更加优化,这些新岗位对产业工人技能也提出了新要求,从业者要从单一型技能人才向复合型技能人才转变,不断学习新技术,掌握精密制造技能,以适应新型制造业发展的要求。

  但我们看到,在珠三角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人年龄老化,吸引年轻人动力不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进企业,进去了也留不住,导致产业工人素质与企业岗位需求仍有差距。

  其实,无论“机器换人”,还是“人才升级”,必须有一大批具有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高级技工。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要让专业蓝领阶层发挥价值、创造价值,应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激励,不仅要多设置一些专业技术岗位,比如工程师、技师、首席专家等,更要提高他们的薪资待遇,让更多的年轻工匠愿意来,留的下,有收获。

  5年前,华阳精机也遭遇招工难、留人难,影响到了公司的发展。于是,华阳精机启动了“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为职工搭建了行政管理、技工/技师和技术/业务成长通道,让一线学徒工从初/中/高技工、初/中/高技师,直至晋升到高级工程师或总监,确保为每个有梦想的职工提供完整的发展通道。如今,华阳精机培育了约400名技工技师队伍,其中超过80%都是年轻面孔。

  可以说,林锦辉、何增和解玉灵是幸运的。2020年6月,林锦辉入职的时候还是学徒工。由于表现出色,他两年间跳级晋升到高级技工,符合公司转职业通道要求,遂经过考评,转为技术通道,晋升为助理工程师。工作11年,何增从学徒工上升到助理工程师,工作上有成就的同时,他还在惠州组建了家庭,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用他自己的话说,家庭生活从坐“绿皮火车”到“快车”“高铁”,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解玉灵也在管理岗位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她年轻的时候入职公司,在公司成长,在公司成才,通过劳动获得想要的生活。

  (编辑:邓佩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