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法律服务站里,律师正为职工梳理劳动争议证据;户外劳动者在爱心驿站喝着热茶歇脚;技能竞赛现场,产业工人专注调试设备……民生服务的温度,早已渗透在职工需求里的每一个具体行动。
10月10日,南沙区召开民生高质量发展大会。南沙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南沙区总工会坚持党建带工建,维权与服务并重,以政治建设、权益保障、多维服务“三线并联”,切实维护好职工权益,让职工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从法律援助为职工挽回超1亿元经济损失,到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的“四季服务”惠及10万余人次,南沙区总工会让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看得见、摸得着。
“应援尽援”,兜牢职工权益底线
午休时段的南沙区总工会法律服务站,总能看到职工咨询的身影。针对职工维权“成本高、周期长、程序杂”的痛点,南沙区总工会以“应援尽援、精准高效”为原则,破解职工不敢维权、不会维权、无力维权的现实难题。
要让职工敢维权,首先得让他们“找得到门路”。
“我们通过构建‘1+10’区镇街联动法律援助受理网络,即南沙区总工会设立法律服务站统筹协调,10个镇街均设法律援助服务点,让职工步行或骑行就能抵达援助站。”南沙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考虑到部分职工不便线下奔走,工会还开通线上咨询平台与视频连线服务,即使非工作时段,职工也能获取即时法律指导。
服务网络的背后,是专业力量的支撑。截至目前,南沙区已组建由100余名工会干部、专业律师构成的骨干队伍,聚焦裁前、诉前调解关键环节,提供全流程支持。
为彻底打消职工维权怕有遗漏的顾虑,南沙区总工会进一步延伸服务链条,将法律援助覆盖至劳动争议仲裁、诉讼、执行、重审、再审全环节,确保职工维权“无死角”:2022年至今,南沙区总工会已累计为超2200名职工提供免费法律援助,成功挽回经济损失超1亿元;通过联合区劳动争议仲裁院开展联调,律师团队调解案件超5000件,多数纠纷在诉前达成共识,减少职工奔波之苦。
在工业园区公告栏前,工会工作人员张贴着“工伤认定流程”海报;企业车间里,普法讲师用真实案例讲解劳动合同法。这样的普法场景,在南沙的企业、园区随处可见。如今,“学法、懂法、用法”的意识已逐渐深入职工心中:签订劳动合同前主动咨询工会确认条款,遇到劳动纠纷第一时间申请法律援助,成为越来越多职工的自觉选择。
从“被动维权”到“主动用法”,工会法律援助体系的完善,不仅为职工撑起了权益“保护伞”,更在职工群体中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
“三线并联”,守护职工全周期权益
在法律援助“硬核”保障之外,南沙区总工会以政治建设、权益保障、多维服务“三线并联”,让“工会温度”渗透到职工需求的每个角落——
第一线:凝聚职工思想动力。劳模创新工作室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正带领青年职工攻关技术难题;思政课堂上,职工们围绕“新时代劳动精神”展开热烈讨论——为筑牢职工队伍政治思想根基,南沙区总工会创新采用集中授课、实践参观、送课上门等多元形式,联动区、镇两级工会力量,累计开展大思政课、专题辅导等活动400余场。同时,通过举办“劳模工匠助企行”等活动,让奋斗故事走进企业车间,不断激发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
第二线:全链条权益保障。在镇街工会办公室内,工作人员正细致标注需要重点跟进的企业名单;企业会议室中,工会代表与企业方围绕工资调整、福利改善开展平等协商——三年来,南沙区总工会持续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新建工会近500家;创新构建区、镇街、企业三级“1+10+N”劳动争议调解网络,让劳动纠纷能在“家门口”快速化解。此外,通过深化“工会+人社+检察院”等协同机制,全流程监管守护职工劳动权益,夯实和谐劳动关系基础。
第三线:落实职工福利保障。暑期“小候鸟”托管班里,孩子们在工会志愿者陪伴下画画、读书;“金秋助学”申报现场,工作人员耐心帮助职工整理子女入学证明——聚焦职工“急难愁盼”,南沙区总工会以“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为核心,打造四季不断档的服务品牌,并建成20家“爱心妈妈小屋”、30个“工会爱心驿站”,解决孕期女职工、户外劳动者“休息难、哺乳难”问题,让“娘家人”的关怀渗透到职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
南沙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南沙区总工会将继续深化“三线并联”机制,在思想引领上创新形式、在权益保障上做细做实、在生活服务上精准发力,持续完善职工服务体系,全方位为职工发展保驾护航,持续擦亮南沙民生服务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