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广东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智库成立仪式在广州举行。会上,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蔡禾作为专家代表发言;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二级巡视员阙志兴,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王春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赵明霏,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陈晶晶作主旨演讲,并为产改等工作建言献策。
蔡禾:
智库的成立“再次先行一步”
广东省是全国经济排名第一的大省,也是产业工人最多的省份。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总工会在工会组织建设、职工队伍建设、职工权益保护、劳动关系纠纷处理等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许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创造了经验。当然,广东也是以上问题面临挑战最为突出的地方。尤其是伴随数智化时代的到来,集中化、规模化、标准化、科层化的经济组织模式正在转向分散化、小型化、个性化、扁平化的组织模式,组织内的劳动关系弱化,组织外的自雇劳动者增加。所有这些由技术革命带来的新问题都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的理念下,在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积极探索,科学思维,大胆创新。
广东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智库成立,表明省总工会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工会组织、工会工作模式和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建设、职工劳动权益保障和工会参与社会治理开展创新探索再次先行一步。作为智库的一员,愿意积极参与智库工作,为工会工作贡献微薄之力。
阙志兴:
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既要适应传统大工业,又能够在各类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创业,从“操作工”向复合型技能人才队伍转变。
产业工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制造强省的支撑力量,广东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进一步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具体而言,需在聚力、提质、搭台等方面下功夫。要凝聚推动发展的力量,加强宣传教育,对产业工人投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参与广东现代化建设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进一步凝聚起开拓进取、创新创造的动力和投身改革发展的力量。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素质,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产教融合,开展培育南粤工匠、组织各类技能竞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构建全周期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体系。要搭建更多更好服务产业工人的平台,拓展产业工人职业发展路径,推动产业工人为广东现代化建设各行各业展现才华、作出贡献。
王春超:
人工智能时代更看重“软技能”
研究揭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渗透,中国劳动力市场正迎来一场深刻的结构性重塑。人工智能对全国就业总量影响的趋势性规律,亟须跟踪研究。更深层的变革在于就业结构与质量:AI正在减少“常规任务”岗位,推高对“非常规任务”的需求。这一趋势导致劳动力市场对单一的“硬技能”需求下降,而沟通、抗压及解决问题等“软技能”的价值显著提升。
面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时代命题,要构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政府、工会和社会各界均大有可为。要从注重科技研发转向“软技能”标准化培养体系与科技发展更相适应的方向发展,更加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以教育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和社会保障为支撑,迎接科技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赵明霏:
以产改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产改既是一个以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为核心的建设和发展命题,需要通过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培育生成新质生产力。同时,又是一个基于经济和社会系统工程的改革命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我国产业工人收入水平低、待遇保障差、技能形成体系不完善、职业发展通道不畅、相关法律法规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塑造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当前产改还突出面临着产业工人队伍存在结构性失衡、整体就业质量偏低、技能形成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下一步在深化产改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全面提升产业工人整体技术技能水平、着力提高产业工人队伍就业质量、发挥职业教育在新型产业工人培养上的重要作用、有效激发产业工人的创造活力和创新动力等举措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陈晶晶:
幸福企业培育高素质人才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因我们的存在,让更多人事业有成、生活幸福”为核心使命,贯穿产改全流程。聚焦“幸福企业+成长共赢”两大重点,建立职工幸福与企业效益同步提升的评价体系,形成良性循环。由党委、工会、企业三方协同,筑牢思想引领、技能提升等八大支柱,覆盖产业工人全方面需求。
在思想引领上,针对年轻职工特点,摒弃说教式宣讲,将党史学习转化为红色剧本杀等趣味形式,融入疗休养与红色游学,凝聚年轻职工共识。在弘扬工匠精神上,开展“青春之花”评选树立身边标杆,激活内生发展动力。在搭建成长平台上,构建“师徒帮带+工匠学院+双通道晋升+创业孵化”四轮驱动机制上,助力提素建功共赢。在建设幸福企业上,构建“管治防建”一体化健康体系,提供代租公寓、通勤班车等生活保障,打造家庭友好型场所,提升职工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