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自己就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有时想歇一歇,但还没歇下来,一鞭子就抽过来了。”1月14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代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广东医科大学影像学系主任、超声诊断学教研室主任徐晓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风趣地说。她为此建议,加强基层医院超声设备的配置和超声人才的培养。(详见1月16日《南方工报》3版)
无论是“班味”“松弛感”两个热词入选“2024年度十大流行语”;还是2025年元旦无需调休,“上四休三”赢得打工人一片叫好,均反映了近来人们在高强度、高压力下,调整好状态、平衡好劳逸的追求。
一方面,美好的生活、亮眼的业绩,绝非“躺平”可得,只能靠干出来、拼出来。但另一方面,有了“松弛感”的调剂,才能让我们的工作更出彩,更可持续。
有利于身心健康。“积劳成疾”已是常识,不必赘述。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还兴起“情绪劳动”的概念,指员工在工作中需要管理自己的情绪,以符合组织的要求和客户的期望,其常常引发员工的“心累”。只有足够的休息,方能让员工重新凝聚起心力,去应对工作生活中的沟沟坎坎。
有利于安全生产。无论是生产的机器还是人员,都需要定期“保养”,过度“运转”,则容易出错,引发事故。这在货车司机、快递外卖骑手等容易疲劳驾驶的群体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有利于创新精进。在工作中聚精会神,灌注匠心,需要劳动者投入巨大的注意力资源。而人一天的注意力,本身是有限的,是需要通过休息来恢复的。此外,当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创造力才有萌动的空间,奇思妙想常常来自脑袋放空的时刻。
道理浅显,一目了然,但要把道理付诸实操,却需要种种保障,需要全社会共同的、持续的参与,才能让人闲得下来,让人有休息的勇气和“本钱”。
要完善制度设计。有时,单个劳动者虽是基于自己的理性考虑而加码工作,却可能在群体里形成“合成谬误”,集体坠入比拼加班的“内卷陷阱”。这常常需要外部制度的介入。日前,深圳发布了我国首个即时配送行业合规指引,外卖平台美团也在主要城市启动新机制,限制骑手每日的上线时间,或能遏制住骑手内卷的局面。
要优化工作安排。由于工作效率低下造成的工作延误,难以仅靠加班来根治。这就需要用人单位在部署工作时,不盲目提倡“五加二”“白加黑”,而是按主次、轻重、缓急,进行精细调度,把人力资源的“好钢”用在“刀刃”上。
要投入资源保障。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离不开具体的设施设备,离不开和工作量相适配的人才队伍。正如徐晓红代表所建议的,应加强基层医院超声设备的配置和超声人才的培养。又如,随着工会驿站网点越发健全,许许多多的新业态劳动者、户外劳动者,有了就近歇脚、热饭、喝水的良好条件。
综上所述,重新审视忙碌与休闲的辩证关系,拒绝“鞭打陀螺”的用人方式,扭转“时间粗放”的生产方式,反对“好”逸“恶”劳,推崇“善”逸“优”劳,是一种更深层、更可持续的降本增效。
当前,我们即将迎来一年中最长的一段休憩期——农历春节。让我们抓住机会,度过一段养生修心的时光。祝广大劳动者,在新的一年再次开启时,朝气充盈、干劲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