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技术创新灵感,多来源于对工作一线的观察和积累。”11月26日,广东省劳动模范、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广州邮区中心局设备维护分局(以下简称“广州邮区中心局设备维护分局”)副经理汪磊坐在办公电脑前,用键盘和代码书写着年轻技术人才的热血青春。
电脑“狂热粉”
在邮政物流业发光发热
在学校电脑课堂上,从学会使用鼠标和键盘,到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每一次进步,汪磊都异常兴奋。初中毕业后,在父母的支持下,他拥有了人生中第一台电脑。从那时起,他开始流连于各大专业计算机学习网站,在自我学习的同时回答专业知识帖。出于对计算机的热爱,在上大学报专业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计算机专业。
2007年,大学一毕业,汪磊进入广州邮区中心局设备维护分局,从事信息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善于钻研的他,先后带领技术团队完成了6套信息管理系统在邮政推广使用,并带头研发多个小发明、小技改和小应用,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业务,不断为企业优化流程降本增效,为广东邮政网运信息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十几年如一日的工作中,汪磊参与了单位所有信息化建设项目,每天都要面对成千上万代码和高速分拣设备。广州邮区中心局通常在晚上12点后到达邮件量高峰,设备或系统如果出现异常,他一接到消息,不管何时何地立马拿出随身携带的电脑处理故障,甚至第一时间赶回故障现场,第二天继续照常工作。尤其在旺季生产期间,他连续十多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与技术团队挖掘设备潜力,提高设备效能和保障设备系统稳定运行。
自主开发和优化
“邮件名址匹配系统”11年
在开发信息管理系统过程中,令汪磊印象最深刻的是, 2009年他开发了一套“邮件名址匹配系统”——把邮件的收件人地址与内部分拣资料进行匹配,通过算法计算出邮件分属的投递部。为了不断对该系统进行优化升级,他整整做了11年。
“开发该系统最大的问题是怎么高效地处理数据。”汪磊回忆称,起初该系统以导入数据文件进行匹配为主,第一个版本以失败告终,第二个版本虽然成功了,但处理速度慢。为了把匹配效率做到更高,他认真分析原因,最终找到“症结”所在。通过上网查阅大量资料,且不停地测试,直到有一天,他查到了分词技术和搜索引擎技术,通过学习这些新技术,自创了最细颗粒分词、跨区匹配等核心算法并应用到该系统,使处理速度有了质的提升——1GB的文件不到一分钟能够处理完成,处理速度是以前的十几倍。“当该系统的第三个版本在客户现场应用成功时,我整个人一下轻松了,之前所有的辛苦和努力都是值得的!”他笑道。
目前,全国各地寄往广东邮政的每一个邮件,都是经过汪磊团队设计的“邮件名址匹配”系统匹配到各个投递部。汪磊表示,他很开心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邮政物流业发光发热,今后,他会继续扎根一线,发挥技术优势,带领技术团队,为行业、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问答】
问:您眼中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怎样的?
答:把工作和专业作为兴趣和事业来做;对工作树立一种执着和精雕细琢的精神;敢于不断创新。
【工友说】
与他一起参与过很多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任务,作为项目负责人,所有系统的核心流程和架构都是他亲自设计,并经常鼓励大家迎难而上,是我们团队的主心骨。
——广州邮区中心局设备维护分局程序员胡明俊
(编辑:邓佩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