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奕志:5分钟,让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2019-11-21 来源:南方工报 记者 蓝娟 通讯员 梁晓松 邰梦云
分享:

  一走进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新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陈列在墙上金灿灿的手模,那是“传承广州文化的100双手”。这其中,有一双手,从医35年,带着光明的使命,秉承对生命的高度负责,为20多万白内障患者消翳除障,这就是被业界公认的“白内障一把刀”——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科医院院长、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眼科学白内障领域刘奕志教授的一双巧手。

  革新技术 让更多患者重见光明

  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每天都有从五湖四海慕名前来就诊的眼疾患者,作为眼科学白内障领域专家的刘奕志,尽管事情繁多,仍坚持在每周三带着团队进行门诊。在门诊室内,刘奕志与患者各坐在裂隙灯显微镜仪器的两端,通过显微镜观察患者眼睛各部位的健康状况。

  人眼中有个类似照相机镜头的透明结构叫“晶状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逐渐老化、混浊,形成白内障。目前,白内障复明手术需要经过开角膜、刺前房、水分离、水分层、吸取皮质、抛光前囊和植入人工晶体的治疗过程。“一般完成这种白内障复明手术需要十几分钟时间,可刘奕志教授在5分钟之内就可以一气呵成地完成,并且患者术中体验良好,术后创伤小并发症少。”刘奕志的研究生向记者介绍。

  为了革新白内障手术技术,刘奕志围绕碎核、切口制作和人工晶状体固定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系列创新,实现了白内障手术从“大切口”向“微创”的跨越,推动白内障手术时间缩短至5分钟,彻底改变了中国白内障治疗水平落后的局面,其创新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扭动”碎核技术在全球广泛应用。刘奕志在Sci-ence、N Engl JMed、Lancet等世界顶级杂志撰写述评和临床标准,奠定了中国在全球白内障微创手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他还创建了人类晶状体再生技术治疗婴幼儿白内障,颠覆了传统治疗,向全球提供了婴幼儿白内障治疗的中国方案。鉴于对眼科学的突出贡献,他曾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央保健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面对诸多的荣誉,刘奕志笑称:“当时我正是一个年轻的医生,只是从临床实践中摸索、总结出经验,所以,只是沾了时代的光而已。”

  攻克难题 推动我国白内障治疗水平提升至国际前列

  中学时代工科优秀的刘奕志,非常向往进入清华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成为一名建筑工程师。1979年,恢复高考第三年,他的考分尽管不错,能够进清华大学,但不一定能进入土木工程专业学习。“既然成不了土木工程领域的专家,考虑到自己对医学也还比较感兴趣,而且医学是个解决患者疾病、痛苦,受尊重的职业,所以,我就选择了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既然选择了读医,他开始使劲往深处钻研,当他以年级第四的成绩毕业分配到中山大学眼科中心时,开始矢志成为一名眼科医生。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治疗白内障基本还是采取大切口摘除的方式,创伤大且并发症多,然而,欧美发达国家的医生已经能在高倍率显微镜下进行眼科的精细手术,再辅以人工晶体的植入,无论是手术的精度,还是疗效都有极大的提高。

  “当意识到这么大的差距,又加上我国人口基础大,白内障患者多,奋起直追是唯一的出路。”刘奕志回忆道,进入中山眼科做住院医师不久,他便开始师从眼科专家毛文书和李绍珍学习眼科方面的知识,也开始帮助导师李绍珍摸索着在国内开展国外先进的微创超声乳化技术。

  可技术、设备引进来,却发现应用在中国患者身上时疗效一般。乳化白内障硬核时,中国患者的乳化效果不好,甚至还不如原来的手术取出后再植入晶体的老方案。国内许多眼科专家甚至明确表示,超声乳化技术并不适用于中国。

  刘奕志并没有因质疑而轻言放弃。在每天30多个白内障患者门诊、复查和相关的手术研究实践以及不断查阅文献中,他找到了症结——“国外接受这项技术的基本是早期病人,白内障核是软的,而国内则多是晚期,白内障核又大又硬。”对症下药,刘奕志大胆创新,提出了适合国人的“原位分块碎核”技术,攻克了超声乳化核心技术难题,形成了一套适合国人的安全高效的微创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体系。这一成果,成功扭转了我国落后的白内障治疗局面,成为目前我国临床沿用至今的常规技术。

  “技术创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针对经典超声乳化动力系统能量浪费高、效率低、损伤大的问题,刘奕志经过了几年千百次的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在全球率先提出了超声扭动新动力模式,并制定了治疗模式和参数标准,以及首创了螺旋吸核技术。这项新技术让手术效率提高了33.5%,也让患者视力恢复时间缩短7倍。超声扭动新动力模式,被国际誉为“白内障手术发展里程碑”,被全球180个国家和国内588家单位应用。这也奠定了他在白内障治疗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推动我国白内障治疗水平提升至国际前列。

  播洒光明 让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看见希望

  成人的白内障手术已经相对成熟,然而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治疗一直是世界难题。2岁以下的患儿,眼球尚未完全发育,在清除白内障后,不适合安装人工晶状体。这就意味着,在小儿世界里,成人的治疗方案无法奏效。“孩子是国家的希望,是生命周期的开始。”刘奕志说道,让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恢复光明,让他进入了下一个研究阶段。

  “白内障之所以容易复发,是不是因为晶状体内存在具有再生功能的干细胞?如果是,我们能不能反过来利用这种再生功能长出透明健康的晶状体呢?”“壁虎尾巴断了,可以长出新的,那人类怎么就不可以呢?”……二十多年前,刘奕志一直不断地在观察和思考。在受到再生医学的启发后,他开始找寻方法来复制“超能力”,实现人类器官的再生。

  研究的过程是艰辛的,思路和方向曾遇到瓶颈,团队成员也几番更替,然而刘奕志从没想过放弃。历经十八年日夜研究,攻克无数科学难题后,他的初心得到了回报——团队研究发现了眼球晶状体边缘存在着内源性的干细胞以及维持其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关键因子。在此基础上,他和他的团队创建了一种超微创白内障新术式,创口从成人的6毫米缩小到仅为1-1.5毫米,并先后在新西兰兔、食蟹猴试验成功实现晶状体再生。2016年3月,学术杂志《自然》发表了刘奕志团队的原创论文:利用内源性干细胞原位再生出功能性晶状体,首次实现了人体有生理功能的实体组织器官再生,并成功用于临床治疗先天性白内障。该研究成果一经刊出受到世界关注,同年,该研究成果被Nature Medicine杂志评为“2016年度全球生物医学领域八大突破性进展之一”。这也意味着我国率先进入了再生医学的“无人区”,开辟了干细胞修复组织器官的新方向。自2013年应用于临床,至今已经成功治愈了几百例婴幼儿白内障患者,为这些家庭带来了光明与希望。

  刘奕志表示,接下来,他还要继续侧重于原创领域,去发明世界没有的设备、仪器、药物,不断去比较和挑战自我,扎实去做,在研究中更新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