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图纸上的线变成大地上绵延的路
桥梁工程师的硬核浪漫
邓晓峰(右一)在南沙港铁路龙穴南水道特大桥为观摩人员讲解大桥施工技术。
【我的劳动观】
工程师的浪漫,就是通过劳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我始终坚信,工程师的价值不仅在于建好工程,更在于用智慧与汗水推动行业进步。我们建的不仅是钢铁水泥的桥,更是连接时代发展的路。技术会更新,工具会迭代,但工程师的本分永远不变,每一座桥都是时代的答卷,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中国桥从图纸上的线,变成大地上绵延的路。
——邓晓峰
从沪昆高铁“世界第一跨”北盘江特大桥的技术攻坚,到南沙港铁路跨度升级的谋篇布局,再到城市景观桥广州海心桥的技术革新,他以科技为笔、山河为卷,屡破“不可能”的工程极限。他是邓晓峰,现任中铁广州局二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曾获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称号等荣誉。
从技术员到领军者,19年来,他始终以“技术先行”为信条,参与国家级重点工程10余项,创新“单塔不对称缆索吊机”等核心技术40余项,用毫米级精度诠释中国桥梁的硬核实力,在钢索与混凝土间书写当代工程师的使命担当。
倔强挑战“世界第一跨”
2010年,贵州深山,沪昆高铁北盘江特大桥——这座注定载入世界桥梁史册的超级工程,以其445米的“世界第一跨”向建设者发出挑战。
这里高山林立、沟壑纵横,放眼纵览,美不胜收。但从工程角度,这意味着天堑雄关、千难万险,2010年10月,初涉如此重大项目施工的邓晓峰“临危受命”,承担起北盘江特大桥“技术攻关”的重任。
大桥地处典型“V”形峡谷,地形陡峻,大桥拱圈劲性骨架须采用空中吊装,施工所需设备、材料、混凝土垂直运输距离均超250米,因此吊装方案设计是一大难题。为了拿出最优解决方案,邓晓峰常常白天与技术人员一起跑工地,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一线的技术难题;晚上结合对大桥实地考察的情况,研究两侧河谷地质资料,学习国内同类型山区拱桥施工经验。遇到技术难题时,他多方请教、反复试验,“倔强”地要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
辛苦的付出得到了回报,邓晓峰带领设计组人员,充分利用两侧河谷地形,独创国内最大跨度单塔不对称缆索吊机,在满足大桥材料机械运输要求的基础上,减少塔架拼装的工作量,有效缩短工期。大桥于2016年12月28日正式投入使用,创下了钢筋混凝土拱桥最大跨度桥梁、时速350公里高铁桥梁最大跨度桥梁等多项世界纪录。
AI是用来放大劳动者价值的
2016年,南沙港畔,一场“跨度革命”悄然启幕。2016年9月,在施工设计岗位连续奋战10年后,邓晓峰调任新建广州南沙港铁路6标项目部总工程师,从幕后来到施工一线。
南沙港铁路作为首条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南沙自贸区境内的客货双线铁路,其控制性工程龙穴南水道特大桥是世界上第一条海铁联运的客货两用铁路桥梁。由于主桥原钢桁梁柔性拱桥设计方案对龙穴南水道通航、防洪有不利影响,邓晓峰积极与业主沟通协调,促进主桥桥型及跨度变更。由于设计变更,大桥动工比原定时间晚了半年,导致原本紧凑的工期更加紧张。
如何缩短工期?如何做围堰更省时?邓晓峰带领项目技术团队,一方面革新传统施工方法,大胆运用平行施工的理念,通过采用“锁口钢管桩围堰+桩基”同步施工、上部结构“塔梁同步”等施工工艺,运用BIM技术及有限元建模分析手段,对龙穴南水道特大桥主桥的施工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验证塔梁同步施工可行性,开展复杂结构深化分析、施工空间验证、碰撞检查、可视化技术交底,攻克深水大直径桩基础、大悬臂混合梁吊装等难点,为大桥加速完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另一方面,邓晓峰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方向,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了大型专业起重设备远程智能监测监控系统。通过对既有250吨架梁起重机进行改造和电气升级,将起重设备安全监控系统与电气控制操作系统关联,极大提升了建设进度。这也让他常说的一句话得到了印证:“AI不是替代人力,而是放大劳动者的价值。”
创新主线贯穿桥梁人生
2020年2月,邓晓峰担任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随着高速铁路网加密、城市景观桥梁需求激增,他将创新视野拓展至技术革新领域,并在高速铁路大跨混凝土斜拉桥和城市景观桥梁两大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
在广汕高铁增江特大桥建设中,面对全球首座高速铁路大跨度混凝土节段梁斜拉桥的技术空白,他率领团队开展“高速铁路大跨度混凝土节段梁斜拉桥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五大创新体系。在攻克高铁大跨混凝土斜拉桥技术空白的同时,为同类桥梁建设树立了新范式。
广州海心桥是连接珠江南北两岸的第一座人行桥,在建设过程中,邓晓峰指导项目技术团队完成“跨繁忙航道城市大跨景观桥梁建造技术”,实现四大突破:运用BIM精细化建模放样、模拟空间定位技术构建数字孪生模型,确保曲梁斜拱空间精准定位;创新钢管—拉森桩组合围堰工艺,在珠江汛期实现干作业施工,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研发双层桁架调节系统,完成198米主跨不平衡结构的毫米级姿态调整;首创“支架体系+吊装优化”工法,保障了通航船舶的安全通行。
2021年6月25日,海心桥正式开通,该项目从开工到通行仅用13个月,创造了景观桥梁建设的“中国速度”,成为工程技术与城市美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从北盘江的惊鸿一跨,到珠江口的卧波长虹,邓晓峰的桥梁人生始终贯穿着创新的主线。在他身上,我们看到新时代工程师的匠心精神,既有“敢教天堑变通途”的豪情,又有“毫厘之间见真章”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