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在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现场举行的《工匠故事角》特别节目中,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中国海油湛江分公司文昌油田群作业公司主任工程师陈可营分享了自己的创新故事。
每一项创新,往往都是被现实问题“逼”出来的。陈可营现场讲述了为何要从海上采油跨入深海风电。他回忆,2020年9月,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海油积极响应,提出要实现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的跨越。“当时,我们正在筹划文昌油田群开发区域。一艘FPSO解脱后,其系泊系统为深远海风电实验提供了基础。为响应公司部署,我们毅然开启深远海风电设计与建造。”他顿了顿,接着说:“之后,我带领团队攻克5项风电并入海上微电网技术难关。2023年5月20日,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成功并入文昌油田群电网并发电,年均发电量2200万千瓦时,能满足我国3万人一年的用电需求,每年节约燃料气近1000万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为我国风电开发从浅海走向深远海打下坚实基础。”现场观众不禁发出阵阵惊叹,为这一伟大成就鼓掌。
谈及最难忘的攻关时刻,陈可营感慨困境是创新的种子。在开展深远海油气田台风遥控生产技术攻关时,要实现气田压缩机一键自动启动,涉及5个不同专业。前期实验多次失败,但团队成员越挫越勇,吃饭、睡前都在讨论技术衔接点,不断优化调整技术路线,最终实现一键启动,相关技术还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在培养下一代创新思维方面,陈可营有自己的见解:“我最看重跨界思维,变革往往产生于不同领域交叉点。2022年,我带领团队在文昌气田实施中国海油首座‘5G+工业互联网’项目,在提升劳动生产效率的同时,培养出了一批海洋油气行业数智化人才。打破行业边界,才能开辟新赛道。”
面对观众关于国内首次内转塔式单点自主解脱作业的提问,陈可营形象地说:“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就像‘拴马桩’,解脱作业融合多学科,要在海浪中让浮式储油装置‘纹丝不动’,难度堪比海上穿针引线。为攻克这一难题,我连续两周吃住在办公室,带领团队翻译资料、编制方案、开展推演,最终实现自主解脱,填补空白。创新就要不畏难、敢突破、能吃苦。”
节目最后,陈可营表示,传统能源领域的历练赋予了他和团队在复杂工程全流程管控方面的经验,海上油田开发形成的管理体系能应对海上复杂环境挑战。作为大国工匠,他将引领变革、培育人才,为绿色能源开发提供支撑。
记者:黄细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