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准职工需求“脉搏”,开好服务“精准方”“智慧方”

2023-08-01 来源:南方工报 詹船海 王艳
分享:

  广东省总工会成立之初,贯彻执行“以生产为中心,生产、生活、教育三位一体”的工作方针。“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在当时中国工会普遍更重视生产的背景下,广东省总工会起始便将职工生活放在心头,难能可贵。

  关心和服务职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题中应有之义。回顾广东省总工会70年所走过的路,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及此。

  从“三位一体”开始唱出“生活之歌”

  “在机关工作睁大眼睛看不见工人,但我们闭起眼睛就要想到全省几十万工人。”这是广东省总工会第一任主席林锵云的一句名言。

  省总工会筹备阶段,在林锵云的组织下,省总工会与省政府在13个市建立了失业工人救济机构,共救济和安置了73140多人,并以工代赈,使工人的生活初步安定下来。

  当时,林锵云明确要求,凡是工人每月基本生活费达不到8元标准的,工会一定要想办法予以解决,并把这一工作作为考核各级工会和工会领导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1957年,他了解到许多工人患职业病后得不到及时治疗,就向省政府建议成立专门的工人疗养院。获同意后,他“到广州市郊走了一圈又一圈,最后选定景色秀丽的黄埔长洲岛作为疗养院址”,建成广东省第二工人疗养院(即现在的广东省工人医院)。

  “三位一体”,生产是为了国家富强,也是为了自己生活幸福。广东各地工会纷纷建起工人疗养院、工人医院和工人文化宫。广州,早在1950年就筹建第一工人文化宫,1955年又建成第二工人文化宫。工人文化宫,是服务于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一度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成为职工们一生中值得回味的甜美记忆。

  引领劳动,同时尊重生活,慢慢从工会的工作主题中凸显,扩大着工会“维护”职能的外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1979年3月13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地、市、产业工会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全总九届二次常委会扩大会议精神,会议讨论工会工作重点转移,确定1979年全省工会工作的主题,“做好群众生活工作,减少职工后顾之忧”便是其一。

  1984年1月16日,省总工会在广州召开全省工会工作会议。会议传达了全总十届二次主席团会议精神和省委五届二次会议精神,讨论确定了1984年工会工作要点,其中明确:“继续搞好职工生活工作和劳动保护工作,坚决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

  生活是一首天天唱的歌,工会帮助职工唱好它。1985年1月14日,清远县二清家具厂职工宿舍发生火灾,9户职工无家可归。清远县总工会组织工会和职工在一个月内帮助这9户职工重建家园。

  1986年2月18日,全省职工生活保险疗养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表彰了生活保险工作竞赛的先进市、地市工会生活保险部(科)和省先进工人疗养院。

  1989年4月8日,全省各市总工会主席会议在番禺县召开。会议讨论了省总工会提出的《关于保障职工实际生活水平不下降的意见》。同年12月12日,全省各市总工会主席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研究贯彻全总发出的关于严重关注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生活困难问题通知。各市总工会主席汇报了当前各市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的就业及经济情况及各市采取的措施。

  1994年10月31日,广东省职工解困救急基金会成立,成为全国省级工会第一个困难职工帮扶基金会。

  通过以上“大事轨迹”,可见工会服务于职工生活越来越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职责性。现在全国工会广泛开展“送温暖”,更是将工会职能与帮助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工会作为职工“娘家人”的角色定位,也柔性地体现在这些活动中。

  工会“送温暖”活动始于1992年元旦、春节期间。当年,在党中央、国务院重视支持下,全总慰问团分赴全国各地走访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正式在全国范围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的“送温暖”活动。从此,每年元旦、春节“两节”期间,各级工会都与党政部门一道,深入困难职工家庭和困难企业,送去生活必需品和慰问金。

  之后,单纯的“送温暖”慰问活动进一步拓展为“送温暖”工程,把对困难职工进行生活救助、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作为工会的一项重点工作,推动“送温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因此,从2002年前后,各级工会也就有了常设的“服务窗口”——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向困难职工提供一站式、综合性帮扶服务。

  从“职工有困难找工会”到“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

  “送温暖”与后来的“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合称工会工作的“四季歌”,成为中国工会传统服务的品牌。

  2023年元旦春节期间,省总工会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送温暖”系列活动,重点慰问基层困难职工、劳动模范、节日期间坚守一线岗位的职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听取职工群众心声,征集基层意见建议,指导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全省共筹集慰问款物1.8亿元,发放款物1.5亿元,走访企业6151家,慰问各类对象总计78.6万人次。

  人有我有,人有我优,而更予人以深刻印象的是那些“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我是起源”的创新理念和工作品牌。

  “职工有困难找工会”,这被工会实践证明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口号,就起源于广东工会。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不单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句负责任的暖心承诺,是工会从企业繁忙的生产实际出发,主动发起的为职工解除生活后顾之忧的贴心服务。

  1996年秋天,国家“八五”计划重点项目——茂名石化公司30万吨乙烯工程进入投料试车的关键阶段。为确保乙烯装置一次开车投料成功,该公司提出“一切为了乙烯,一切服从乙烯,一切服务乙烯,一切确保乙烯”的口号,并组织广大职工及家属开展声势浩大的以投料试车、打通全流程为主题的“百日会战”劳动竞赛活动。

  当时,乙烯工程项目职工大部分来自山东、黑龙江大庆、甘肃兰州等外地企业,对南方的生活环境不适应,许多“夫妻职工”几天几夜连续奋战在装置一线,家里老人生活和孩子读书等问题成为他们的后顾之忧。于是,茂名石化工会喊出“职工有困难找工会”的承诺,动员各方力量为职工排忧解难。

  该公司工会在乙烯厂区和职工生活区分别设立了“职工有困难找工会”的承诺服务宣传牌,并启动“乙烯投产连万家”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广泛动员各基层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和职工家属,通过公司新老区单位之间“一帮一”结对子,组织老区各单位服务小组到对口乙烯单位进行慰问,帮助解决生产工作上的问题。同时,开通公司工会和乙烯工会服务热线电话,来电职工有反映工地现场吃饭问题的,有要求修理家用电器的,有要求到车站接亲人的,有要求接送子女和安排小孩午餐的,有要求照顾产妇和婴儿的。于是,在“职工有困难找工会”的承诺下,由该公司职工组成的26支服务队,377名志愿者穿梭于工地和住宅区,解除了一线职工的后顾之忧,促进乙烯裂解装置一次投料开车成功和工程按时优质建成投产。

  2005年4月8日,省总工会在茂名石化公司举行开展“三有一好”教育,推进“职工有困难找工会”主题活动。时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汤维英要求各级工会要学习和推广茂名石化的经验,在全省工业系统开展“职工有困难找工会”活动,使其成为广东工会工作的知名品牌。随后,省总工会将“职工有困难找工会”活动推荐给全总。2006年1月,全总在“职工有困难找工会”的基础上,又加上一句“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并在全国叫响。

  “职工有困难找工会”,其深意还在于:工会的服务对象已从困难职工扩到所有职工,包含着从“特惠服务”到“普惠服务”的风向转变。无疑,这更能体现工会的职能。

  而“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更有一种突破体制的创新性。因为一度以来,对于农民工是不是职工、是不是工会服务对象还存在着理论困惑。其实在广东,这早就不是什么问题了。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广东是多少内地农民工南下打工的首选地,一直以来都是全国农民工第一大省,现农民工数量占全国1/10左右。很早以来,在珠三角地区,农民工就已是产业工人队伍的主体。在广东,从实践到理论,“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都没有障碍。中国工运研究所主办的《工运理论政策研究资料》在1993年第6期刊登了一篇文章——《工会工作适应市场经济的实践与思考》,作者是时任珠海市总工会主席罗茂坤。他在文中提到:“工会工作的生命力所在是要了解(职工)群众,关心群众,帮助群众,服务群众。”该文还留下当时的广东工会人对农民工也是工人阶级的思考:“十几年时间,特区职工人数由几万增加到十几万人,他们中间成份复杂,有相当部分是‘农民军’。我们工会组织把这支队伍视为改革开放中工人阶级新生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特区建设中的生力军。”

  2004年施行的《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办法》第二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职工户籍、就业期限、就业形式为理由,阻挠、限制职工依法参加工会。

  特别提出“职工户籍、就业期限、就业形式”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特别虑及农民工的入会权,为“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提供了法律依据。

  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时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邓维龙提出了广东工会工作的“四为”部署:“为职工服务、为党政分忧、为企业和谐、为经济加油”。以“服务”为统领,有着清晰的“工会意识”,并传递出对工会基本职责的新的认识。“四为”工作部署得到全总的充分肯定和支持,认为符合工会实际、广东实际。

  “为职工服务”“职工有困难找工会”。2010年以来,茂名石化打造“职工有困难找工会”升级版,变被动为职工服务为主动为职工和公司中心工作服务,将“职工有困难找工会”提升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工会”,变职工来“找”工会为工会主动去“找”职工。

  2012年,省总工会发出《广东省总工会关于成立工会职工服务中心的通知》。根据通知,各级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均更名升级为“职工服务中心”,从面向困难职工变为面向广大职工、农民工的一个综合服务的窗口。

  2017年,省总工会实施机构改革,在原保障工作部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成立职工服务部。职工服务部除了继续做好困难帮扶外,还要做好法律服务、文体健康、职业发展、心理咨询、亲情关爱、节日喜庆、生活保障服务,真可谓五彩缤纷。

  2021年12月24日修正并于2022年1月1日施行的《工会法》第六条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是工会的基本职责。”

  敢于服务创新的广东工会,对工会基本职责的扩充起到推动作用。

  从“普惠服务”到“精准服务”“智慧服务”

  从重点帮扶到“职工有困难找工会”,再到“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可以梳理出一条从“特惠服务”到“普惠服务”的路径,从而一步步彰显“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的职责。

  重点帮扶方面,2016年至2020年,广东各级工会共投入解困脱困资金5.8亿元。到2020年年底,全省建档立卡16.4万户困难职工全部实现解困脱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工会力量。

  2013年10月启动试点、2014年7月由广东省职工保障互助会(以下简称“互助会”)正式推出的“在职职工住院医疗综合互助保障活动”(以下简称“住院二次医保”),正是省总工会进一步扩大工会服务职工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工会服务由“特惠”向“普惠”转型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时任省总工会常务副主席陈宗文曾就“住院二次医保”接受南方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其最大优势有两方面,一是惠及面比较广,只要是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在职职工,都可以购买,只要是生病住院,都可以享受;二是保障力度比较大,职工只需缴费95元,就可以在一年的保障期内因病住院时,享受基本医疗保险自付部分70%的“二次报销”,患重大疾病住院时,还可以在基本医疗基金最高封顶线之后,报销自付部分医疗费的60%,切切实实为患病职工排忧解难。

  省总工会互助会成立于1997年,旨在通过工会组织动员职工依靠自己和集体的力量,用互助互济的办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其推出的“住院二次医保”是国家基本医疗保障的补充。

  互助会推出的“住院二次医保”和“广东省在职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计划”“广东省在职女职工安康互助保障计划”“广东省在职职工住院津贴互助保障活动”三项活动一起,建立了由住院医疗互助、重大疾病互助、意外伤害互助构成的“三位一体”职工医疗互助保障体系,为职工构筑了一道抵御疾病、意外风险的防线。

  目前,省总工会“住院二次医保”活动已惠及会员职工500余万人、困难职工7.3万人、各级劳模约2.3万人。

2019年春运期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吕业升一行到肇庆检查“暖流行动”情况,为骑摩托返乡的外来务工人员送上节日祝福   林景余/摄

  “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广东还有一项被媒体称为“广东样本”的助农民工顺利安全回家服务。2013年,省总工会携珠三角各地工会通过联合铁路、交通等部门,为在广东打工的农民工提供团体售票、流动售票、上门售票服务,组织包专车、专列、专机等,帮助农民工平安返乡。2014年春运期间,广东、广西两省区工会联手,共同打造粤桂春运迎送的“暖流行动”,护送数十万骑着摩托车回家的农民工大军返乡过年,一路免费供应热姜汤、开水、方便面、简易维修及更换零件、免费打电话给家人报平安等多项贴心服务。漫漫旅途,一见如故,暖意滚滚,此项服务也只有广东人、广东工会人想得出!

  从“平安返乡”“暖流行动”,再到近几年的“情暖农民工·留粤过大年”“情暖劳动者·喜粤过大年”等活动,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一直是广东工会服务的重点群体。可以说,他们缺什么,工会就力所能及地提供什么。

广东工会“情暖劳动者·喜粤过大年”新春行动  林景余/摄

  2019年年初,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省总工会主席吕业升到省总工会职工服务部调研时指出,职工服务工作要坚持“四最四让”的理念。“四最”即回应最大关切、体现最主要职责、集中最优势资源、取得最卓越成效;“四让”即让职工特别是基层一线职工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各级党委、政府充分体会到工会工作对大局的促进,让社会真切感受到工会工作的价值与影响,让广大工会干部拥有事业成就感。

  近几年,按照“四最四让”的要求,省总工会投入了很多精力和经费搭建职工服务平台。目前,全省各级职工服务中心已经达到5450家,其中,省总工会挂牌的职工服务中心示范点有250多家。

  “平安返乡”“暖流行动”是“普惠服务”,也可以说是把准职工需求“脉搏”的“精准服务”。“工会爱心驿站”正是“四最四让”“精准服务”之下的一个品牌。

  “工会爱心驿站”专为户外劳动者提供遮阳挡雨、休憩充电之所。截至目前,全省各级工会已累计投入1.3亿元,建成6980家“工会爱心驿站”(其中省级“工会爱心驿站”1000余家),覆盖服务1560万名职工群众,年均服务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等户外劳动者超过1000余万人次。

  广东“工会爱心驿站”建设成果先后多次被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央电视台、南方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成为广东工会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一张亮丽名片。2021年12月,在全国工会权益保障工作会议上,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杜玲就广东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情况作了题为《践行宗旨使命竭诚服务职工努力打造户外劳动者“温馨港湾”》的经验介绍。

  此外,全省还有1222家“心理驿站”,为职工提供团辅、讲座、健康咨询、音乐疗法等心理健康服务,如今已形成品牌。

  在为女职工服务方面,从“爱心妈妈小屋”建设,到“工会爱心托管班”,从生到养,都考虑周全。目前,全省已建5400多家“工会爱心妈妈小屋”,开办福利性职工子女托管班700多个,托管职工子女数2万多名,其中农民工子女数4172名。近年来,全省各级工会共投入资金近2亿元,为110万名女职工进行“两癌”免费筛查服务,做到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省总工会的智能化服务也紧紧跟上。比如从“心灵驿站”创新推出“心灵e站”,让职工在手机上就可以找到工会的心理咨询、测评、倾诉等心理服务。比如开展“智送温暖”“智送清凉”,使更多工会会员通过手机就能领到工会的福利。

广东省总工会开展“智送清凉”活动,环卫工人刘彩霞领到清凉饮品 许接英/摄

  新冠病毒疫情期间,省总工会助力疫情防控,慰问援鄂医务人员,并组织开展“一对一”关爱服务,省总工会职工服务部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这是非常时期的“特惠服务”,也是“精准服务”。

  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伟东指出,从“特惠服务”到“普惠服务”,再到“精准服务”“智慧服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70年一路走来,都体现对“竭诚服务职工群众”基本职责的忠实履行。还可以看出,如今的职工服务工作,呈现出多元给力、活动丰富、品牌众多的特点,既有雪中送炭,也不乏锦上添花,深度满足着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紧跟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品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