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九成受访者正在经历职业倦怠

2022-08-18 来源:南方工报 叶赟
分享:

  2022年1月,在世界卫生组织更新的官方诊断手册中,职业倦怠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职业倦怠被定义为:“长期暴露于工作场所压力,且未能成功管理,所造成的一种综合征。”对此,前程无忧近日面向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软件/IT服务、半导体/集成电路、制药/医疗、快速消费品等行业的千余就业人群发起问卷,发布了《2022职业倦怠状况调查》。调查显示,远程办公和跳槽无法完全解决职业倦怠,九成的受访者正在经历与工作场所、工作体验和个人生活相关的压力所带来的职业倦怠。

  报酬、公平、控制感影响靠前

  据了解,员工与工作在工作负荷、控制感、公平、报酬、社交、价值观冲突六方面越不匹配,就越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调查》首先让受访者对“新冠发生前”“新冠发生后”和“最近一年”三个不同时间跨度的职业倦怠程度进行自评打分(1-10分,1最不严重,10最严重)。结果显示,受访者对于“新冠发生前”的职业倦怠的自评平均分为5.14分,43.8%的受访者的自评分高于此平均值;受访者对于“新冠发生后”的职业倦怠的自评平均分为6.16分,较新冠发生前上升19.8%,47.2%的受访者的自评分高于此平均值;受访者对于“最近一年”的职业倦怠的自评平均分为6.44分,54.3%的受访者的自评分高于此平均值。综合对比三个时间跨度数据,可以发现,无论是自评平均分还是高于均值的人数百分占比都呈梯度上升。

  受访者在报酬(6.91)、公平(6.64)、控制感(6.40)、工作负荷(6.24)的自评分均值大于或接近上述三个不同时间跨度的均值数据,而在社交(5.20)、价值观(5.39)方面的自我感知相对较好。

  远程办公和跳槽

  无法完全解决职业倦怠

  调查结果显示,九成的受访者正在经历与工作场所、工作体验和个人生活相关的压力所带来的职业倦怠。前程无忧此前发布的《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2022》显示,近六成受访职场人表示自身处于“灵活机动加班”机制中,工作时间与私人时间并不分明,在表面看起来并有没有高强度加班的模式下,被“隐形加班”吞没。本次调查中,仅有6.9%的受访者认为增加远程工作的占比能够改善自身的职业倦怠状态。

  近七成的受访者不认可仅通过跳槽就可以解决自身的职业倦怠问题。其中,从事管理类(包括高层管理类、中层管理类、基层管理类等)的受访人群中的不认可比例最高。此外,随着受访者工作年限的提升,认可通过跳槽可以解决职业倦怠的比例也在不断下降。

  根据前程无忧调查,过去一年,职场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情况均出现下降,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所在组织没有足够的人员来支持自身工作,接近六成的受访者认为自身的工作成果没有得到肯定,仅有三成多的受访者认为其在公司拥有明确可见的未来职业发展机会/计划。

  员工关怀需重视

  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除去增长薪酬、更多假期、补充公积金和更合理的绩效管理等可量化的措施外,针对职业倦怠,超过六成的受访者希望在工作中获得适当的心理健康支持,同时,接近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表示目前企业管理者在察觉心理健康方面没有达到他(她)们的期望。

  帮助改善心理健康状况能够提升员工的工作成就感、减少不良情绪、改善工作态度、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提升员工的个人价值与事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以应对职业倦怠问题。对此,企业也在行动。前程无忧《2022疫情下,企业招聘计划变动调查报告》显示,54.0%的上海企业、37.0%的北京企业,42.0%的物流配送、37.0%的生产制造和35.0%媒体广告行业的企业都将关心员工作为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

  (编辑:邓佩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