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对“知识摆摊”,不妨乐观其成

2023-06-13 来源:南方工报评论员 潘潮
分享:

  毕业季,一些大学毕业生开始上街摆起了摊。他们不卖货、不做咖啡,而是提供“付费聊天、咨询”服务,其中,既有名校的哲学硕士解答“人生意义”,又有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开展心理“聊愈”,还有美学硕士提供“摄影、哲学、美学咨询”,引发舆论对“知识摆摊”的关注。

  这则新闻让笔者不禁莞尔,因为联想到了赵本山小品《心病》中的经典台词:“不打针,不吃药,坐着就是和你唠,用谈话的方式治疗,这叫‘话疗’。”在市集上出现一处摊档,高学历摊主和顾客却并不交易具体的物件,而是侃侃而谈“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真是新奇有趣,充满“反差萌”。

  其实追根溯源,“哲学咨询”算得上是对古老哲学实践传统的复兴:我国的哲学经典,很多就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的,每当有人带着困惑去询问孔子、庄子、朱熹、王阳明等人,先哲们都会回应以种种深邃的启发。而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日常喜欢跑到雅典街市等众人集聚地方,和人们交谈辩论各种哲学问题;古希腊哲学家伊必鸠鲁也将哲学看作是“心灵的治疗”。

  时移世易,不但“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这样的“大哉问”恒在,今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压力中,还遭遇了许多新问题、新困惑,人们在哲学咨询、心理疗愈方面其实不乏需求。而哲学中恰恰有非常多的优秀资源(比如我国儒家传统所追求的“安心”和“孔颜乐处”)可以对治现代人的焦虑。这时候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发挥自己的知识专长,在街头开一家简易的“解忧杂货店”,让顾客获得心灵的抚慰,让自己挣得一份收入,不但商业模式基本成立,还能让博雅学问融入人间烟火,也让象牙塔里的自己接触社会、积累经验,堪称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尝试,我们不妨乐观其成。

  不过,叫好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知识摆摊”目前收入并不稳定,新奇的服务或许能吸引一时的眼球,但能否成为一门可持续的生意或职业,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而且,哲学、心理学等话题表面上可以“胡侃”,实际上有着外行人所不知的较高的专业门槛。如果摊主的专业水准不够,那么“聊天”则有余,“抚慰”则尚可,“支招”已经勉强,“疗愈”就更不好说。要想站稳脚跟持续盈利,要实现对顾客的高度负责,这些都需要“大学生摊主”们坚持不懈地学习提升,掌握更加过硬的专业知识。

  最后我们还要看到,摆摊属于一种简易版的创业就业,承载量非常有限,不足以成为化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6月是高校毕业季,也是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期、冲刺期,相关部门还应加快落实促就业各项政策举措,积极解决毕业生求职问题,激发更多社会潜能,让年轻人在拼搏奋斗中涌现更多创新创造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