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高质量发展’建言”系列评论之三:发挥工匠人才“压舱石”的作用

2023-02-24 来源:南方工报特约评论员 袁斗成
分享:

“我为‘高质量发展’建言”系列评论之三:

  发挥工匠人才“压舱石”的作用

袁斗成

  再造一个新广东,高质量发展是不可动摇的根基。

  解读广东高质量发展有多个维度,诸如均衡发展、绿色发展等,产业强是基础和推动器。怎样在区域分工协作找准位置,需要精准定位、统筹安排,助力实现产业价值链和资源的优化组合,真正使经济结构和效益持续向好,掌握定价权、话语权,提升品牌和质量决胜千里。

  说到底,“工匠人才”是“压舱石”。而放在人才竞争进入人口“抢夺”的新形势,解读智能化生产、机器代人等新风尚,具体到工业设计、技术改造、管理创新等多个领域,企业面临着高端人才、技能人才的“扩张性”需求。

  众所周知,从来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和管理。每家企业的特点和流程不同,即使是同一产业链也存在差异化,这就需要企业去推进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引进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企业本身也需要懂管理、会操作的技术人才,在生产流程、制造工艺深耕细作,工匠精神便成为社会的主流追求和价值。

  只是当下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最为紧缺。据报道,佛山市顺德区中职院校招生规模连续6年走低,投身职业教育多是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子女,背后映射出重学历、就业观念落后等现实,未能营造崇尚劳动、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仍是短板。聚焦技工的收入待遇,其核心是架构的合理性。从初级技工到高级技师是个相对漫长的培养过程,诚然政府完善公共服务,特别是在政策上体现公平,但企业有构建科学的薪酬机制吗?能工巧匠几十年如一日,能耐得住寂寞,甚至一生精于一业,但技工的收入只能养家糊口。偏偏一些企业并不把工匠当作“宝”,工资起点低,也缺乏升职加薪的科学机制,让技工参与社会管理显然有些虚无缥缈。

  技工就业不难,工资却没多少优势,初级技工转行,拿什么催生“工匠”源源不断地成长起来?当然,不管是培训技工还是留住技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广东具有独特的省情,各地情况不同,但究竟需要什么人才,有关部门理应根据产业的定位、特色和主攻方向,提前进行广泛的调查摸底,分门别类建立人才库,针对性地引入、培养真正所需要的技能人才。同时,通过完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提速,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政企合作,改变重学历轻能力,重引进轻培养,重“女婿”轻“儿子”等局限,逐步建立健全能工巧匠的评价、使用体系非常重要。

  面临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需要引进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行业和技能出现了新情况、新标准,“优秀的老师”也不可或缺。无论是高职、中技,还是一般的培训,要突破难点和死角,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专家人才,立足广东和各市现有的产业集群和远景目标,编制更加完善、更加科学、更贴近新产业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编写水平高、创新广的技能培育教材和相应标准。

  让技能人才不断成长、成熟,要搭建现代学徒制、导师制等平台,更加注重产学研结合,以及用好技能大赛、评选最美工匠等孵化器,放开企业自主评定职称等措施。当然,企业需要什么人才自己清楚,有关部门推出培训券、优惠补助等措施,让企业主动抓技能培训,而职工在不影响收入等情况下,能更多地参与短期培训。

  现在的新生代产业工人,虽然在技术、知识方面比前辈有了进步,但眼高手低、不断跳槽等工作态度,会让其精力和才气慢慢消磨耗尽。因此,无论是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还需加入文明道德、个人修养、礼仪礼貌等元素,让他们懂得尊重劳动,方能养成一技或多技傍身又不恃才傲物,把每一项平凡工作都做得风生水起。

  广东高质量发展按下“快进键”,构建合理的人才结构和留人环境相辅相成,制度完善是前提,这是非常精细的“妈妈式服务”,只有从制度、法律等层面营造优秀的激励机制,才能保障人才能干事、能成功。创新发展有了强大的智慧、能力支撑,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再造一个新广东的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