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纪实

2025-08-27 来源:南方工报 记者:黄细英
分享:

从一马当先到万马奔腾

  ——广东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纪实

  从“工”到“匠”,从“匠”到“师”,从完善自己到成就他人,从一马当先到万马奔腾,在广东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新征程上,广东工会紧紧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通过不断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创新开展“劳模工匠进万企 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项行动等一系列有力举措,为产业工人铺就成长成才通途,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解产业之“渴”

  劳模工匠送技进万企

  今年5月以来,一场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魂,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核的生动实践——“劳模工匠进万企 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下简称“劳模工匠进万企”)专项行动,在南粤大地铺展开来。全国劳模、大国工匠、技术能手精锐尽出,走进车间、实验室、研发中心,或将自身绝技绝活,向一线工人倾囊相授,或与同行切磋交流,合力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共同筑造行业技术高地。

  7月17日,聚焦智能制造与精益制造前沿挑战的“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在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作为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明珞装备是数字化转型浪潮的核心力量。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多项亟待突破的技术难题:智能化数据采集如何更高效?非标零部件加工瓶颈如何突破?智能制造高端人才培养路在何方?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三级总工会联合推动下,大国工匠张路明等8位资深技术专家组成“智囊团”,深入明珞数字制造与工业互联网全球总部一线,通过实地考察与深度交流,为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痛点“问诊开方”。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评价此次专项行动为明珞的具体技术与管理挑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和优化路径;顶尖智慧的碰撞带来了突破常规的灵感和前瞻视角,为明珞的智能制造前沿探索注入新动能。

  短短数月,广东“劳模工匠进万企”的故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汕尾高新区,南粤工匠王世祥为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汕尾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汕尾供电局等多家企业“传经送宝”,帮助他们探索专利技术、挖掘创新点。

  在东莞石排,广东气派科技有限公司发出“诉求单”:我们遇到了硅晶圆切割效率低、容易崩边,以及封装制造过程中容易产生空洞离层等问题,需要帮助。“接单”后,全国劳模、广东精密制造劳模工匠服务队队长李政迅速率队前往,通过考察企业生产线、座谈研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在云浮新兴,温氏集团中芯种业苦于“猪芯片”育种瓶颈,华南农业大学劳模服务队倾力相助,手把手帮助企业构建育种团队,将前沿成果融入生产,实现核心种源自主可控。在河源连平,鹰嘴蜜桃困于销路难开,省劳模谢文权和“桃博士”谢宏锋强强联手,创新绿色栽培、直播带货、品牌营销的组合拳,把万亩鹰嘴蜜桃种成“亿元村”,让“连平桃”成为乡村振兴的甜蜜名片。

  “劳模工匠进万企”专项行动推进以来,广东已组建各级各类劳模工匠服务队663支,组织开展助企活动2401次,服务企业3320家,解决各类技术问题6052个,帮助企业培训职工48075人次;进企业开展宣讲1044场次,覆盖职工26.2万人次。

  搭育才平台

  点燃从“工”到“匠”到“师”引擎

  “劳模工匠进万企”专项行动是广东工会在广东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高位推进之下的新篇章。深化“产改”,变“工”为“匠”,变“匠”为“师”,广东一直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深走实。

  在惠州,当记者走进中建钢构广东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全国劳模、智能制造焊培中心主任白新涛正全神贯注地对焊工进行专项培训。二十多年来,他凭借精湛技艺与悉心教导,已经培养出1000多名优秀焊工,其中,技师58人、高级工288人,6人成长为焊接班长。

  “从没想过有一天,咱可以当上管理者,更没想到今年获评全国劳模,还去了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来粤多年,这位依旧带着老家河南浓郁乡音的“钢铁裁缝”说起自己的蜕变,感慨良多。

  白新涛起初只是一名梦想为家里买台“拖拉机”的焊工学徒,凭借对焊接的热爱与钻研,他将20余年手工焊经验,转化为智能焊接参数,成长为企业首席焊接技师,彻底改写了人生。

  白新涛的“逆袭”,可以说与广东“产改”紧密相连。中建钢构广东有限公司作为广东省首批“产改”试点单位,始终走在创新前沿。在物质激励上实行技能津贴制度,为杰出工匠、技师、内训师分别发放技能、导师、授课津贴,让产业工人的付出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在职业发展方面,公司打破原有职级晋升单通道,拓展为“技师+管理”双通道。技能出众者可评技师、首席技师,担任培训导师;管理能力突出者可发展为班组长、车间主任。“真金白银”的激励和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让白新涛一步步成长为焊接技术员、班长、工段段长、焊培中心主任。

  现在,白新涛加入了公司所在地的惠州市总劳模工匠服务队,成为助企活动的一员。

  从学徒到工匠,从完善自身技能到助人提素的首席技师,从只敢有一个“拖拉机梦”到年薪高达50万元的“紫领人才”,从普通农民工到全国劳动模范,白新涛的成长轨迹,映射着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之路,更见证着广东产业工人队伍在技能提升、职业发展等多维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与显著成效。在广东“产改”的推动下,更多产业工人如白新涛般脱颖而出,书写精彩人生,助力广东制造业迈向新高度。

  近年来,聚焦“产改”任务目标,广东出台改革配套政策措施100余项,推动“产改”不断走深走实。以立法形式把产改工作写进《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办法》;出台全国首部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技能人才发展条例》;印发广东深化产改三年行动方案;开启“技能照亮前程人才赋能产业”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

  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布局,广东通过职业教育改革、推进产教融合、落实“新八级工”制度、培育南粤工匠、扩大技能竞赛覆盖面等路径,倾力构建全周期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体系,积极培育重点新产业急需人才。

  此外,广东还在龙头企业、链主企业扎实推进工匠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建成省总工会重点支持的工匠学院19家。全省各地积极响应,深圳打造“1+50+N”深圳工匠学院体系,珠海实施“头雁计划”并设立“珠海工匠日”,中山制定《数智工匠培育与认定规范》,顺德容桂街道积极培育“容桂工匠”,在全省形成层次多样的工匠人才培育生态。

  发挥好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是助力更多职工由“工”变“匠”的重要途径。截至目前,广东已建成各级各类创新工作室近1.5万家,市级以上工匠7800多名,评聘40名省首席技师、535名特级技师,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200.65万,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826.88万。大国工匠、南粤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在院校、车间一线兼任实习实训教师,助力一批又一批产业工人快速成长成才,在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征程中雄鹰展翅。

  ○专家访谈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孙中伟:产业工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制造强国的支撑力量。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努力实现从制造业大省到强省的跨越是广东走在中国式现代化前列的基本方略。自“产改”实施以来,广东省总工会始终围绕“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这一中心任务,结合广东省制造业产业体系和产业工人的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着力提升产业工人的技能素质,为产业工人搭建起建功立业平台,拓展了产业工人职业发展路径,有力激发了产业工人在广东现代化建设中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这充分展现了广东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时代担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提供了广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