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网民故事展示】从“专栏时评家”到“机关网评员”——我与网络写作的20年情缘

2020-10-20 来源:广东广播电视台
分享:

  “知名时评家、作家,媒体特约撰稿人,现居广东。文章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光明观察周刊》、《文学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财经报》、《中国教师报》、榕树下中文原创网、《扬子晚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佛山日报》、《江门日报》、《中山日报》、《语文月刊》、《广东教育》等全国知名报刊、网站,逾2000篇,数百万字,作品题材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时评、文化评论、教育教学论文等,文章多被媒体转载,并有作品入选各种文集。曾在人民网文化频道、《佛山日报》、《江门日报》等媒体写过专栏……”,这是百度百科上的人物词条概述。

  这个人就是我。我叫李亚广,常用笔名“天地沙鸥”“之言”等。从2000年起,我开始网络写作,作品以时事热评、文化评论居多。时至今年2020年,20年来笔耕不辍。

  网络发声:“公民写作”的鼓与呼

  我之所以热爱网络写作,尤其专注于评论,乃源于“公民”二字。追求“公民写作”,用理性思考传播正能量、助力社会发展,是我钟情网络发声“鼓与呼”坚守的理想信念。

  诗人尼·阿·涅克拉索夫说过:“你可以不成为诗人,但必须做一个公民。”正如当初我在人民网文化频道个人专栏中所写:“我奉承的人生‘准则’是:常抱谦虚学习态度多读多思,忠言逆耳来者不拒;好抱打不平激浊扬清、文以载道,做个有思想有道义的普通社会公民。”在网络写作的长征路上,我始终铭记革命先烈李大钊先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精神与担当,时刻铭记“民族魂”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投枪和匕首,力求以自己最深入、最理智的思考,针砭时弊、宣扬正义,唤起公民权利意识,服务助推社会发展。

  2003年,在人民网开设个人专栏期间,基于对文艺发展现状的反思,我接连写下了《节己财扬名人才 代序与后记者三种姿态》、《文化,蹒跚于“质”“数”较量间》、《高考作文何时“诗体”回归?》、《漫话大师排名与偶像评选》、《小说要卖100万 天价带来的思考》、《“泛金时代”下的书坛反思》、《暴力文化与文化暴力》、《“炮”轰温饱时代之“食色”男女》、《校园文学:创作的孤独与思想的堕落》等文章,激浊扬清、推陈出新。文章多被全国各地各级媒体转载,并引起社会较大反响。

  十年磨剑: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

  《齐心合力共建“中国侨都”》、《开创“江门模式”发展新天地》、《“扶贫玉米”生动诠释“微时代”农业》、《让泥头车干净上路》……从2006年起至2016年,十年间几乎每周,我就有一篇刊登在《江门日报》的评论文章,这也许是我钟爱于江门“中国侨都”这座美丽城市的最有力见证。

  自2006年起,通过网络写作和网络投稿江门本土主流权威党报《江门日报》的评论栏目至2016年,十年间,“李亚广”这个名字已成为了本土新闻评论版块中读者所熟悉的名字。缘于此,那时候我常常收到一些读者通过QQ发来的短信,就我所写的评论谈读后感或者建议,甚至鼓励等。也正是因为有了读者的支持,让我对城市的发展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让我通过网络写作、网络交流的平台能更多、更好地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

  十年磨剑,致力于民生建设的鼓与呼。迄今为止,我利用网上投稿在《江门日报》刊发的评论已近500篇。我想,作为“大江门”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思考江门、献策江门、助力江门,是每一位市民应有之责,希望能继续通过观察与思考,依托网络写作这个大平台弘扬社会正能量,用键盘也可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一己绵薄之力。

  

  (编辑:邓佩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