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锦缎,白衣逆行

2020-03-05 来源:中山市中医院内四科:张丹
分享:

中山市中医院内四科张丹.jpg

拍摄于2020年2月21日,内四科血透室,护士王青在为患者治疗,一个坚毅的身影,为生命构筑护城河,守护着每一个病人的健康和安全。图:(张丹)

  “你为什么感动,又为什么彻夜难眠?"本该充满欢乐与鲜花,举家团圆的节日,却被一种叫做新型冠状病毒涂上灰色。2020就这样声势浩荡的来了,好像在提醒着每一个人,今年注定不平凡。

  我是一名普通的护士,却在一个特别的科室——内四科血透室。在全民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时,不少医院门诊停诊,择期手术暂停,病房减少病患收留,开通线上门诊咨询服务等,但有这样一个科室—血透室,却不能因为疫情而停止工作,又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悄无声息的来,又静悄悄的走,他们活着,满怀着对生命的无尽渴望,他们恐惧着,因为死亡无时不刻的对他们虎视眈眈,就是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仍要每周2-3次往返于医院和家中,即使在疫情肆虐期间也不例外,血透患者路途中会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人员流动性大,排查困难,想要保证透析患者和医院人员安全更是难上加难。

  整个科室好像笼罩在灰蒙蒙的迷雾里,但所有一切好像又更加井然有序的进行。医护人员加班加点,预防,接诊,测体温,洗手,戴口罩,终末消毒,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严防死守。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好像牟足着一股劲,一股一定要打赢这场仗的劲。我们像平时一样,工作却比平时更加忙碌。为了节省医疗用品,医护人员每人每天发两个口罩,中午吃饭时,为止交叉感染,就分开时间吃。预防工作落实到每一件小事上,每天每班次给病人测体温,问诊,清场,消毒。清陪人,透析过程中要求患者全程戴口罩,除了糖果不可以进食,这项工作很难执行,很多病人不理解,语言行为很过激,虽然心里委屈,但是医生护士还是一遍又一遍的解释,这样做带来的危害和隐患,终于得到了大多数患者支持和肯定。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自己能做的一切。记得有天上班,那是新冠肺炎最严重的时期,有个透析病人突然发烧,测体温37.8℃,我赶紧报告医生,予回血收机,因为还有其他病人要管,只能由夜班的护士护送病人到一楼发热门诊进行排查。那是第一次我觉得疫情离我们是如此接近,我给夜班护士穿好了隔离衣,鞋套,戴了面罩,全副武装后她就送病人下楼,我看着她护送病人的背影,眼角酸酸的,那是一副瘦小身躯,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丈夫手心里的宝贝,她毫无畏惧的去了,薄弱的肩膀显得有些坚毅,还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执着。这才是一个护理人员该有的样子,勇敢,无所畏惧。幸运的是病人只是普通的细菌感染,没有什么大问题,我们才放下心来。

  回家的路上,看到平时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街道,如今空空荡荡,路上偶尔看到的行人也都带着口罩行色匆匆,小区封闭管理,封路,商场电影院全部关闭,公交停运,仿佛一座空城,这些只有电影里才能看见的情节,就这样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们身边,有种心里有块大石头跌入湖底却又发不出声响的感觉,才知道,拥挤才是平安喜乐,才是国家昌盛。记得2003年我还在上初中,远在东北,疫情仿佛离我很遥远,记忆里和平常一样,只是吃饭时偶尔在电视上看见疫情的通报,和那一身白衣的医生,护士。现在想来,那一袭白衣,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如今,我也穿上那身衣服,成为抗疫的一员,心里有骄傲有自豪,也有难过和焦虑。这时我才道,我穿上的不是战衣,而是责任,是铠甲!是必胜的决心,是不能退缩勇气!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我相信待中华三月,春暖花开,所有美好都将如约而至,你安好,我无恙。一座城,叫中山,因为有爱所以温暖,因为温暖,更有力量,爱国主义情感让我们热泪盈眶,爱国主义精神构筑起民族的脊梁!我们等待着全民摘下口罩的那一天,我们共同期待口罩后面那一张张美丽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