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徐斌而言,往返佛山和深圳成了日常。通过“劳模工匠进万企 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下称“劳模工匠进万企”)专项行动,他对深圳一家减速器领域的企业进行技术攻关指导,助力该公司向人形机器人领域转型。
像徐斌这样,走进车间、实验室、研发中心,将自身绝技绝活向同行、研发人员或一线工人倾囊相授的劳模工匠并非个例。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广东正全力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工会紧扣省委部署要求,加快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不断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人才和技能基座。
探索更多技术无人区
如今,我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也是全球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
“我们不仅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更要把机器人技术水平提上去,努力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怀着这样的理想信念,广东省劳动模范、深圳市速腾聚创科技有限公司芯片部IC设计经理廖裕民坚定了“为机器人赋予超越人类的眼睛”的攻坚方向。
“激光雷达是机器人感知研发的核心器件。”廖裕民介绍,目前,机器人的“眼睛”多是摄像头传感器。应用激光雷达后,不仅可显著降低机器人工作时间与环境限制,使其能在白天黑夜、室内户外、多粉尘等多场景中连贯作业,还能提升测量精度,助力机器人完成精准抓捏等精细手部动作。
“我们将积极探索更多技术无人区。”廖裕民表示,下一代激光雷达产品研发将为在机器人领域应用打下基础,朝着更小尺寸、更高性能、更低功耗、更强抗干扰能力方向升级。
当前,广东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智能机器人产业聚集区,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均居中国首位,在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都有一批企业在进行技术突破。其中,不少劳模工匠发挥了技术攻坚主力军的作用。
2021年之前,国内还无法为移动机器人提供高转矩、低底盘全转向的驱动单元。徐斌带领团队花了一整年潜心研发“非对称式差速驱动单元”,攻克了高转矩、低底盘全转向技术难题。该技术单组承载能力达25吨,运行速度6米/秒,定位精度小于20毫米,4组轮组协同作业可承载80吨重物,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为企业开出技术良方
“我们自动化程度不高,但车间对环境要求又较高,物流系统要怎么优化升级?”某锂电生产企业向广东省劳动模范、广州蓝海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总监冼志军团队发出“诉求单”。
接到“诉求单”后,冼志军带着团队前往现场调研,发现锂电池生产车间对环境有着严苛的无尘与防静电要求,而原有标准AGV产品并未针对此类特殊工况进行设计,导致轮胎因静电吸附灰尘导致打滑、设备洁净度难以保持等问题。
面对这一挑战,冼志军团队全面分析AGV产品结构及控制逻辑,最终从轮胎材质和电机驱动方式两方面入手进行改造。“通过选用特殊聚氨酯材料并对轮胎表面进行防静电处理,同时加装静电消除与灰尘吸附装置,我们有效解决了AGV在洁净环境中的适配性问题,保障了设备在锂电池车间中的稳定运行。”冼志军说。
“该项目目前已顺利通过验收。根据企业反馈的‘成绩单’,新物流系统投入使用后,搬运效率提升超过30%,人力成本节约约25%。”谈到为企业带来的效率提升,冼志军欣慰地笑了。
技术攻关指导、工艺流程优化、技能培训、解决特定难题……在广东,劳模工匠不仅关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如何迈上新台阶,更关注如何让企业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产业浪潮获益。
“通过‘劳模工匠进万企’,我对接了一些传统电子制造企业。这类企业通常面临生产线自动化程度低、人员冗杂等问题。对此,我承担了整线制造方案设计的角色。”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威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工、智能装备运营部经理黄麦多说。
最令黄麦多自豪的是,通过导入视觉检测+AI技术,他和团队帮助一家企业将AOI检测直通率从75%提升到了95%以上。检测结果更加稳定的同时,还每年节省约100万元成本。
让工匠精神在创新中扎根
“大家要夯实基础、专注所长。能力决定下限,机遇决定上限,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不久前,冼志军应邀参加“劳模工匠进校园”系列宣讲活动,在广州市华风高级技工学校与师生分享制造业创新实践。
“不论是劳模工匠进企业,还是进校园,工会都为我们搭建了宝贵的学习交流平台。”冼志军希望自己团队的青年员工可以多和其他劳模工匠进行交流学习,帮助他们在工作中遇到具体技术问题或生活难题时,参考不同优秀案例获得启发。
“劳模工匠进万企”专项行动是广东工会在广东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高位推进之下的新举措。劳模工匠积极发挥好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助力广东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快速成长成才。
作为技术总工,黄麦多热心“传帮带”,指导50多名工程师成长为公司技术骨干,并组织多场技能培训。在他的推动下,团队完成的24项技术创新已转化为市场需求产品。
面对AI与机器人技术的浪潮,徐斌认为,“劳模工匠进万企”专项行动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将精益求精的精神与新时代的创新赋能深度融合。
“工匠精神不是守旧,而是与时俱进的创造。”徐斌表示,中国正从“制造大国”迈向“创造大国”,这要求技术研发人员完成从“技艺执行者”到“创新引领者”的蝶变,力求推出新设计、新工艺、新技术,推动传统制造模式向技术驱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