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政协委员建言兜住“一老一小”民生刚需

2025-01-14 来源:南方工报 记者:王艳
分享:

  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加托育服务供给、探索老幼共育服务模式、让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本报记者梳理了各界别委员提交的建议和提案,发现委员们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小”,视角越来越“细”,建议越来越“实”,他们的建议涉及民生改善、产业发展、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同频共振等多个方面,不仅具有前瞻性,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推动广东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产业科技创新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科技创新是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广东如何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一体推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聚焦这一话题,省政协委员们建议通过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赋能产业科技创新,为我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广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202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抢抓“人工智能”风口机遇,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在此背景下,民盟广东省委会提交《关于我省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建议》的大会发言和集体提案,针对人工智能在工业场景应用零散、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亟需加强、数据要素和算力资源保障不足等诸多薄弱环节,建议依托我省强大的制造业产业群,全方位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进程,在场景设计、技术供给、资源保障等关键环节持续发力,实现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

  针对AI立法滞后,人才链、产业链与金融融合不足等问题,民建广东省委会提交集体提案建议推进广东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通过完善立法与监管,强化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与深化场景应用,探索开展人工智能监管“沙盒”试点,实施国际化人才工程,强化金融支持与社会资本参与,实现“科创、资本、政策”三对接,为人工智能领域优势单位提供差异化、一站式金融服务。

  “中小企业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根据调研数据,2021年,我省仅有44.8%的中小企业实施了数字化转型战略。”民进广东省委会集体提案关注如何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他建议,政府制定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专项政策,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鼓励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针对中小企业员工的数字技术培训,加强对中小企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员工数字素养、数字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中小企业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大型平台企业以大带小,培育和引进专业数字化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数字化转型服务一站式服务。

  关键词:“一老一小”

  优化服务供给兜住“一老一小”民生刚需

  “一老一小”是全社会关切的民生问题,也是省政协委员的热点话题。省政协委员、民建清远市基层委主委、清远市副市长杨焕认为,幼儿园办托是增加托位、解决群众送托需求最快捷、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也是破解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方式,可以实现政府、机构和家长“三赢”。建议进一步完善托育机构管理,通过整合幼儿园托班与托育机构托位资源配置,大力推动托幼一体化;完善政策法规,健全监管机制,规范托育市场;建立幼儿园园位和托位的动态转换机制和托育机构补助机制,扶持优质托育机构生存发展。

  目前,广东“托幼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行政管理体系尚未理顺、托幼资源配置亟待优化、复合型人才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为此,民盟广东省委会提交集体提案,建议完善“托幼一体化”管理体系,促进资源整合;加强“托幼一体化”服务需求动态监测,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人才职前职后一体培养,强化人才资源供给。

  除了“小”,关于“老”的话题也是一大焦点。民进广东省委会调研了解到,我省在园幼儿数逐年减少,而60岁及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增加。面临老龄事业发展资源不足和学前教育资源过剩的现状,老幼共育服务模式能有效整合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减轻家庭负担,促进代际交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然而,该模式在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制度障碍导致政策支持不足、缺乏专业指导和规范等制约发展因素。提案认为,广东有条件探索和推广老幼共育模式,推动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难题,建议建立协同机制,研究制定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发展方案、设置标准和指导意见,明确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流程,制定老幼共育活动的组织规范;积极引导高校、职业院校为老幼共育开设相关专业,建立涵盖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老幼共育服务人才的培养体系,提高老幼共育服务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广泛宣传老幼共育服务模式的意义和作用,在社区举办老幼共育体验活动,鼓励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老幼共育服务,提高社会认知与接纳度。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

  让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在建设“数字中国”和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背景下,我省正积极推动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进程与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民进广东省委会集体提案认为,从整体上看,我省职业教育数字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且未能充分适应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需求。

  “大量中小微企业未能启动和推进数字化建设,导致数字化技能人才需求不旺盛,未能形成职业教育数字化和制造业数字化联动工作合力,职业院校数字化建设也未能充分适应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要求。”提案建议,统筹调整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将职业教育数字化与制造业数字化贯通,搭建教育集团、产业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校企联合实训中心等平台,拓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数字化渠道,鼓励、支持职业院校依托本土制造业数字化资源校企共建精品在线课程和校级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相衔接的职业教育。

  民建广东省委会提交集体提案《关于加快构建我省职普融通与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议》,关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衔接不畅,产教融合不深入, 校企合作模式陈旧等薄弱环节。该提案建议打破传统壁垒,让职业教育学生跨类型选修课程,普通教育学生接触职业技能课程。教育部门则制定明确的转学标准和流程,确保学生顺利衔接学业。同时,政府部门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深化产教融合,职业院校需主动与企业对接,了解企业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邀请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校企联合开展科研、共建研发中心、开展技术竞赛等,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此外,职业院校应及时引入最新技术和标准,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职教出海”。

  民进广东省委会集体提案建议,政府增设专项扶持政策与资金注入,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扩大职业发展道路和人才发展机会,完善培训体系,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托育从业人员核心竞争力,将继续教育学时纳入托育机构考核评估的评选指标体系,与托育人员相关从业资格证书年审条件挂钩,加快形成以人才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托育服务与管理人才的供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