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院前急救背后是一场多元共治的革新

2025-08-26 来源:南方工报 王沛君
分享:

  8月18日傍晚,佛山南海穗盐路三角咀出口,网约车司机朱和兴收到志愿者平台求助信息后,迅速赶到现场,帮助一名因骑电动车摔倒致左腿骨折的女子,直至其被救护车送往医院。朱和兴是佛山市新业态劳动者院前急救服务队队员,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已参与三次急救。(详见南方工报8月20日1版报道)

  朱和兴师傅的暖心救援,不仅是一则好人好事,更是佛山市新业态劳动者院前急救服务队参与社会治理的生动缩影,展现了新业态劳动者从“服务提供者”向“社会治理者”的角色蜕变。

  这支队伍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一个现实痛点之上。佛山市新业态行业工联会调研发现,许多新业态劳动者常在街头遇到突发情况,却因缺乏急救知识而无力施救。据统计,救护车从接警到抵达现场平均需要14分钟,而这段时间,往往决定着伤者的生死与康复质量。正是这段“时间差”,让分布广泛、机动性强的新业态劳动者成为院前急救系统中一个极具补充价值的环节。他们穿梭于城市的“毛细血管”中,工作特性决定了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抵达突发情况现场,成为介于专业救援与事发瞬间之间的“关键缓冲”。

  值得肯定的是,服务队并非仅凭一腔热血运作。所有队员均在佛山工会的组织下,经过佛山市急救中心的专业培训,包括理论教学、实操演练和实地参观,通过考核后获得急救证书。从止血包扎、骨折固定,到事故现场防护与心理安抚,服务队定期复训,助力队员从“热心路人”成长为专业急救力量。

  从更深层次看,这支服务队代表了一种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在工会组织的引领下,新业态劳动者参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新业态劳动者规模庞大、分布分散的特点,工会通过系统化培训与规范化管理,将其转化为有序的治理力量,填补了街头应急、基层服务等传统治理空白。依托组织优势,工会不仅为队员提供法律保障、技能培训和物资支持,还通过党建引领强化价值认同,将个体善意凝聚为集体治理动能。这一模式不仅帮助新业态劳动者在社会参与中实现身份重塑、增强城市归属感,更以“毛细血管”式的治理触角延伸,完善了城市应急响应网络,推动社会治理从政府单一主导转向多元协同共治,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当然,如何让新业态群体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培训、保障、扩容、宣传等机制,使这支队伍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为城市安全与稳定保驾护航。要健全培训体系,先实现基础技能全覆盖,再增设交通事故等特定场景应对策略及心理疏导课程,并建立常态化复训与考核机制以保障专业能力。需织密保障网络,健全法律以明确合理施救中的意外责任免除,同时投保专属意外险并明确快速核赔流程。应扩容救援力量,依托工会等多渠道动员外卖骑手等新业态劳动者加入,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还要激活宣传效能,借助媒体报道典型事迹,深入社区开展急救普及活动,通过制作科普视频、设立宣传栏等多种方式扩大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