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规定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每年每孩3600元的国家基础标准育儿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意见》明确,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对在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儿童,参照当地同类型公办幼儿园免除水平,相应减免保育教育费。
国家在短时间连续发布两个有关生育育儿的重磅利好政策,着实让人感到欣慰和振奋。从生育“发钱”到入园“免费”,确实可见国家对生育率走低问题的重视,以及为缓解和解决这个问题所下的最大决心、所释放的最大诚意。
《方案》明确,育儿补贴不分城乡、民族、区域,也不分一孩、二孩或三孩,实现三孩生育政策下家庭支持的全面覆盖,确保符合条件的婴幼儿平等享受补贴待遇。这可谓是最受人欢迎的“实打实”的实惠,是“一个都不能少”的真金白银。
《意见》强调,按照强化普及普惠、稳妥有序推进、加大政府投入、经费合理分担的原则,逐步免除学前教育保育教育费,有效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从放开生育政策以来,从允许生育二孩到进一步开放三孩,生育率不升反降,反映出年轻一代对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高企的恐惧和焦虑,他们选择少生,甚至选择“丁克”或不婚,这是个体自由的表现,外人无权干涉。但是,从个人家庭到整个社会,生育率的普遍下降已成为令国家忧虑的大事了。生育率持续走低会导致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保障压力剧增;从文化角度看,可能导致文化传承的后继无人;从生物学角度而言,人口数量的减少也会影响人口质量,进而严重削弱民族的创新力。过去我们常讲,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联系到生育率下降的背景,就让人感到一种对于现实的关切和对于未来的忧患。古人云“齐家治国”,今天看来也并不过时,家事从来就关乎国事,“家齐”才能“国治”。生儿育女,可使家族后继有人,也是为了民族持续兴旺,国家有真正强盛的未来。生儿育女,是孝忠两全。古人家训,向来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剔除其中重男轻女的糟粕,实际上与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违背。
凡有所倡,亦须利之。人民群众所感到的困难,国家从来就没有忽视。育儿补贴便是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的仁政善举,它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投资于人,是路上的实践,也是最终的目的。免除和减免保育教育费是从生到育跟进负责、一直负责、负责到底的表现。这两项“为人为民”的政策所体现的决心和诚意让人感动。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共识。近些年,工会也一直围绕生育、养育、教育问题,创新拓展维权服务基本职能,如为职工子女提供托管服务成为常态,并积极探索实践托育服务;在落实职工生育休假权利方面加大维护力度等等。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为职工服务的同时,也要服务大局为国分忧,如何把工会经费更好更有效地用之于职工,在职工“生儿育女”的问题上,还可以加大预算力度。生儿育女问题,正是职工“最困难、最操心、最忧虑的实际问题”之一,工会用力于此,也是好钢用在刀刃上。
国家在完善政策,社会在积极推动,企事业单位参与其中,作为个人也要谨记:生育既是个人的选择,也是一种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