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劳动者感叹,“过度的情绪内耗”远远超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努力”。有销售人员吐槽,4年间,他不仅要完成业绩指标,还得帮客户接孩子放学、给客户母亲修图,甚至在客户失恋时充当“情感垃圾桶”。虽然“心里炸毛”,却要维持“脸上开花”,最终被诊断为中度抑郁。(7月28日《工人日报》)
近年来,抽盲盒、买“谷子”(指游戏动漫的周边产品)、宠物经济、解压文旅、疗愈文旅等消费方式走俏,满足情绪的需要成为新的消费热点。(7月29日《人民日报》)
以往,情绪并不和劳动、消费、价值等词一起组合成词汇。但近年来,“情绪劳动”“情绪消费”“情绪价值”等词陆续在网络上出现。其中,“情绪价值”虽然不是正式的心理学词汇,却因为切中人们心中的肯綮,成为了网络流行语。人们越来越察觉到,情绪这个无形的东西,其实非常重要。
一方面,对许多岗位来说,投入情绪本身就是工作的一部分,特别是服务业。比如电话客服,恐怕免不了要“挨骂”;比如外卖小哥,有时就得忍受买家的抱怨和差评;更不要说在剧烈的竞争格局下,许多劳动者承受着业绩焦虑,堪称“带压作业”……适度的情绪投入在工作中是必要的,没有这样的情绪投入,工作甚至无法开展。但当劳动者为符合职业要求而长期违逆自身真实感受,积压的负面情绪极易损耗工作热情,甚至引发心理问题。
对此,劳动者自身应当学习心理卫生知识,明了自己的人格类型,尽量寻找和自己相匹配的工作岗位,还要想方设法及时给自己补充“情绪能量”。用人单位则应该优化工作安排,压减不必要的情绪劳动,还应该提供多种人文关怀,让员工得到情绪支持。媒体报道,有的企业已经给员工开出了2天带薪的“不开心假”,或者设置了“委屈奖”安抚情绪受伤的员工,值得点赞和推广。
另一方面,每位劳动者在另一个时刻也是消费者,在岗时兢兢业业,下班后则是撸猫、追星、做手工……精彩纷呈。尤其是那些在丰足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占有,更愿意为情感共鸣和精神愉悦付费。一项市场调查显示,在各类旅游体验中,“积极的情绪价值”获得了最多游客的青睐,超过了传统的观光需求。
在扩内需、促消费的大背景下,情绪消费是极具潜力的消费升级方向。这也启发我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有了一个新的发扬角度,那就是瞄准人们的内心需求,以巧思和匠心推出具有人文温度和情感内涵的产品或服务。比如,在外卖行业中,更加注重食品的卫生、整洁和品质感;新媒体小编,制作内容时要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情绪;外科医生,也不妨朝减少疤痕、无创微创手术等方向更多地用力;即使是在制造业中,每一个微小的人性化设计,也都是在给客户提供情绪价值。
“情绪劳动”和“情绪消费”虽然分属工作心理学和消费心理学的不同范畴,但归根结底则是同一个词:走心。关注情绪的背后,是对人的洞察和关怀。在社会整体跨越物质匮乏的阶段后,继续增加各种“有形的”产能,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有所弱化,对全民幸福感的提高会不如以往显著;而相应的,让人们情绪平稳、心理健康、精神丰足,越来越变得可以实现、值得追求。对此,有必要提倡一种既关注客户,也关爱员工的企业文化,同时提高生产和消费的宜人度,这将有望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