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春节假期的烟火中,一小部分人已经震惊于DeepSeek的登场火爆。从节后开工到现在,这火爆已经铺天盖地,许多人都下载并试用了这款软件,向它提问,看它如何回答和思考。不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也都积极拥抱DeepSeek的加入。广东智慧机关事务一体化平台接入DeepSeek大模型,助力机关事务管理工作实现全流程智能化;深圳基于政务云向全市各区各部门提供DeepSeek人工智能政务应用一体化赋能升级……今年全国两会上,预料DeepSeek将成为热点话题。
近两三年来,我们日益强烈地感受到人工智能(AI)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并成为主角级别的存在。有人说,2023年是中国进入AI时代的“元年”。但伴随着DeepSeek的横空出世,有人惊呼:“未来已来,中国已于2025年正式进入AI时代!”
DeepSeek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自豪,它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广东人尤其感到自豪,因为它的开发者是广东人梁文锋。但我们也需要冷静地看,DeepSeek带给我们浮躁和迷茫,甚至放大了我们既有的浮躁和迷茫情绪。
浮躁表现在,似乎认为AI是万能的,各种工作,好似一导入AI,便“一劳永逸”,并可“不劳而获”,而DeepSeek的会“思考”、会“决策”更证明了这一点。一些单位已经宣示,原来的AI还只是个工具,现在已是“伙伴”“合伙人”。而在一部分劳动者身上,则表现出迷茫:AI万能,原来的技术已经老化,现有的岗位会被代替,许多领域都将由AI控制,人类再也不能做劳动的主人了!
浮躁和迷茫,只是硬币的正反两面,是一个问题。对于这“一个问题”,笔者给予的解决思路是:应当坚信劳动不可被替代,AI只是人类创新的劳动工具,是人类劳动智慧的高峰体现,它为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服务;但它永远不可替代人类去思考、去决策、去热爱!
恩格斯说过,劳动从制造工具开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推论,劳动一直伴随着工具的制造和发明创造,从落后到先进,不断发展着,但永远改变不了工具作为工具的性质。DeepSeek是目前为止我们制造的最先进的工具,虽然它很像“人”本身,某些能力甚至令人类望尘莫及,但作为工具,它与原始人手中的石器没有什么区别。既然石器没有打败原始人,那么DeepSeek也不可能打败现代人类。马克思主义还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是说,是劳动把猿变成人,是劳动使人手变得无比灵巧,使人脑充满无限智慧,从而创造出更丰富美好的产品以满足不断升级的生活所需,也创造出更先进的工具用于生产工作。这一切,只能使人一步步变得更聪明、更强大,更朝着有利于生存和幸福的目标奔跑。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AI确实可以取代一部分行业和工作岗位,比如,在制造业中一些重复性强的工序,在客户服务业中简单的咨询类岗位,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工作的岗位;在交通运输业中,无人驾驶技术已被应用到工地和矿山,等等。这些替代,是对人本身的解放,把人从简单、重复、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也确实会造成小部分劳动者下岗失业,对此,政府和工会必须有应对之策,劳动者个人也要做好一专多能的训练准备。
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更多的劳动,尤其是创新性、社会性、个性化的劳动,是AI永远无法取代的。
作为教师,AI对标准化教学确有帮助,但我们更需要的是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创意设计师可以借助AI快速成稿,但核心的创意必须从设计师的心灵涌出。在媒体行业,AI已经可以写作通稿,但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有深度、有真相的调查采写,还非得有一个一个活生生的记者不可。
所有的劳动,都具有社会性、人文性,都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沟通、交流,带有人的温度、人的善意。即便在制造业也是如此,光有人机协作、人机互动远远不够。服务业体现得就更加明显。养老院的老人,需要的永远是人的真诚服务,人类那种温暖的、一对一的、无微不至的慰藉,AI做不到。中医的“望闻问切”,AI做不到。AI处理不了复杂的人际关系,代替不了社会工作者;AI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代替不了心理医生,代替不了那种通话、那种微笑,那种授受间的双向友好的“人间感”。还有许多手工活儿,也不能交给AI去做。比如,手拉壶的价值就在于手工,AI或许能做得更好,但缺的是人味。
劳动的主体是人,劳动服务的对象还是人,要让劳动者和消费者都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AI向善”是必须坚守的伦理。在许多领域,AI必须有所不为。如用AI制造假新闻、滥用AI技术等,必须治理。最近,有媒体报道“严禁AI”开处方的消息,这是令人放心、安心的信号。此外,DeepSeek带来“AI公务员”上岗,在叫好的同时,也必须处理好其中的伦理问题。
AI不会取代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但劳动者必须提高劳动技能包括人文素养,以适应AI,应用AI,掌握AI,约束AI,使AI发挥其作为工具的最大价值,而绝不能朝着“人”的疆界越雷池半步。
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些词语都是对人类劳动价值的描述,因而永远不会过时。在AI时代,更需要这些劳动的价值。在AI时代,更需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对此我们必须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