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蓝领中产化”,理所应当

2023-12-05 来源:南方工报评论员 潘潮
分享:

  “学徒期包吃住薪资5000元,学出来自己干的话,一个月能挣2.5万元左右。”一位正在招瓦工学徒的山西师傅称。不止泥瓦工,在业主口中,现在不同工种的装修人力整体都非常昂贵,收入已经超过了不少白领。有学者表示:“在中国,蓝领中产化是必然。”(据《财经》杂志11月26日报道)

  “蓝领中产化”在一些发达国家并不鲜见,但在我国似乎仍是个新鲜概念。其实,它不但不新鲜,而且更非孤例。无论是近期报道的《九成网络主播收入不如外卖员》《“考研热”出现降温趋势》,或是稍早些的《外卖快递小哥中,高学历人群的比例增加》《“大学毕业后,我和老爸一起送快递”》,还是多年前已经出现的《月嫂紧俏,月入轻松过万》《名牌大学毕业生“回炉”技校学技术》,都在隐隐然地勾勒着这样一幅图景:大学生群体想转化成白领,难度在增加;想凭借点鼠标、敲键盘就获得高收入,也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而蓝领工人乃至于许多体力劳动者,不但入行更加容易,而且收入相对白领呈现赶超之势。

  毋庸讳言,从历史到现实,我们长期存在着对体力劳动的恐惧和歧视,所谓“君子不器”“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然而,随着学历的“通胀”,和千军万马一起去挤考试的“独木桥”,在学历上持续地辛苦地投入,这种“卷”法渐渐变得“成功率”下降,而且“投入产出比”也不高;而其他道路,比如学一门实在的技术成为一名蓝领,随着收入看涨,越来越成为“可选项”。

  让蓝领得到体面收入,从常情常理上看,可谓天经地义。中产化从来不该是白领的“专利”。打零件、造房子,比起做PPT、填报表,同样是为社会作贡献,凭啥在社会地位上前者要矮后者一头,在收入待遇上前者要输后者一截?

  更何况,“蓝领中产化”并不仅限于道义上的呼喊,它也符合经济学的解释和预测。市场上,各种要素根据供求情况变化着价格,其总原则是“以稀为贵”。工资就是劳动力的价格,而这个价格的高低,不是由读书刻不刻苦来决定的,而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随着我国的发展,劳动力和资本相比,早期相对过剩的情况已经改变,在博弈中必然越来越占优势;而劳动力中,随着我国人口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变化,体力劳动者相对脑力劳动者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富余。综合地看,蓝领收入持续增长,是大概率事件。

  不过,报道也指出了,可观的收入仅限于泥瓦工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种,而美缝工等低技术工种,则未能“雨露均沾”。高技术才能带来高附加值,这对广大工友的启示,就是必须持续锤炼本领、创新技艺。仅靠普工级别的技能,想要“中产化”仍然勉强。进一步地,如果有能力的蓝领能向更高的技术技能水平“出征”,那么,虽然缺乏技术但能吃苦的普通蓝领,也能因为竞争对手的减少获得更高的收入。这相当于劳动力整体在初次分配中就获得了更可观的份额,有助于社会实现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也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