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院援鄂医疗队

2020-04-28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

  2020年1月24日,农历大年三十。14时30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到省卫健委要求立即组织医疗队,当天奔赴武汉的紧急通知。

  在这之前的头一天,医院宣告成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指挥部。

  同时,医院党委发出了“若有战,召必回,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倡议书。

  很快,倡议书得到了各部门医护人员的响应,一时间报名“参战”者多达千余名。其中最抢眼、随即火爆网络的一封请战书,是17年前出征小汤山战非典的24名医疗队员们集体写下的。

  郭亚兵教授临危受命,担任首批医疗队领队,也是带领着24名队员。他是老兵,当年出征小汤山医疗分队的队长。副领队李利护士长曾经是出征小汤山医疗分队的队员。

  另一位曾经出征小汤山的队员、肾移植科主管护师史丽莎,也收到了出发的紧急通知。

  要走了,史丽莎给父母、丈夫打电话道别,身为老党员、老军人的父亲一向淡定,这次却哽咽道:“我和你妈最遗憾的,就是现在没法赶回广州,亲自送你出征。”母亲插话:“安心工作,两个孩子爸妈帮你照看……”当交警的丈夫告诉她:“……好好保重,胜利归来。家里有我呢。”泪水盈眶的她突然觉得自己很富有,因为带着爱出发!

  此时,呼吸内科医生肖冠华正在从化的家中,以最快的速度整理行李,同是医生的妻子在一边帮忙。他想起两天前曾有些忐忑地试探:“如果需要去武汉,我想去。你支持不?”妻子只答了一句话:“你不去的话,就不是你了!”妻子是真懂他。

  驱车65公里,肖医生准时赶回医院。

  ……

  当天20时,出征的场面热烈、温馨,也夹杂着几分悲壮。

  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先来!

  大年初一凌晨两点,飞机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医疗队四点到达住地,队员们的新年第一顿饭,是泡面。

  天亮了。武汉,这个英雄的城市一片寂静。但在寂静的背后,有病毒肆虐的暗流涌动,有滋长蔓延的恐惧无助,更有抗击病魔的激情高涨。

  南方医院医疗队的工作地点:汉口医院。

  尽管做了充分的吃苦的思想准备,医疗队员们看到医院求医人满为患、需要住院却一床难求的情况,还是有些措手不及。

  当地的医疗同行们已连续工作了十几天甚至更久,超负荷的工作量和巨大压力,使得他们疲惫不堪;病区里的80名患者,重症的就占了56个,还有 3个病危……

  着急、焦虑、担忧、各种不适应,似乎有扩散的苗头。郭亚兵领队召集大家开了个会,他平时话不多,但开了口便很有分量。他说别忘了我们是为什么而来,当然还提到了南方医院创建于枪林弹雨中的历史。这个有温度的会议鼓了劲暖了心。

  57岁的郭领队本人就是个标杆,他到武汉后几乎连轴转,在队里,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先来!

  病区的工作比想象的还要繁重和琐碎,护理工作尤甚。输液、配药、导尿下胃管、氧疗、上监护、观察病情等等,事情特别多。由于人手严重不足,护士们还要兼做保洁、为患者送餐、处理医疗垃圾,频繁地为患者更换氧气瓶。在这里,干起活来男队员是钢铁汉,女队员是“女汉子”。

  1月26日,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曾振华和其他两位医生走进医院三号楼第二层的病区,开始第一轮值班,扎扎实实6小时。外带穿、脱防护服等全副武装,做好清洁和消毒,那就得超过8个钟头。长时间精力集中,还不能吃喝拉撒,回到住处的曾医生看上去很疲劳,却笑着提醒同事:“记得穿上纸尿裤,……不过就是走起路来挺沉的。”

  那天肖冠华医生值班,他给一位病情持续加重的患者调整了用药,加适量的激素。患者却急了,喘着气到办公室找他,说:“激素有副作用,我不想用。明天停了好不好?”

  肖医生从护目镜后直视患者道:“药多少有副作用,但你现在需要用。我们从广东来,是来帮助你的,请相信我们,放心把自己交给我们吧。”

  患者转身回去了。几天后,患者的脸上有了笑容,告诉肖医生,气喘的症状明显减轻了。肖医生开心一笑,尽管患者没法看清他防护面罩里微笑的模样。

  肖冠华医生是有心人。他5年前开了个公众号,叫“肖大夫的笔记本”,他记下自己的工作感受、医患故事、生活感悟,和亲友同事分享。

  没有想到的是,自从到了武汉,他的公众号大大地火了!每回图文更新,观看的网友都多达数十万。2月16日,他发了一图一文,名为“我们摘掉口罩后的样子”,那一张张脸庞,被护目镜和口罩勒出久久不消的印记,鼻梁上甚至留下一道血痕,看着都疼啊!肖医生在这些照片之后,配上了7名队员的肺腑之言: “没脸见人了哈哈哈哈哈”、“是我本人吗”、 “我希望能够给孩子做一个榜样”、 “我不是孤军作战”……顿时戳中泪点,不过一天,点击数突破700万。

  如今,洁净的病区井井有条,大多数重症患者逐渐好转,有几位已经康复出院。医疗队员和患者彼此也拉近了距离。原先管他们叫医生护士,现在改成了帅哥或小妹子;有位82岁的患者,总要找广州来的张博士,说就是相信他;63床、64床两位阿姨竖起大拇指夸医疗队员:“你们个个都是英雄!”更多的患者真诚邀请:等这个战役结束后,欢迎你们专门来武汉赏樱花!

  “我们必须快快赶走病毒,还湖北往日的安宁!”

  疫情汹涌,病魔猖獗。除了武汉,黄冈、孝感、荆州等地,也相继告急!

  2月10日晚,广东省对口支援湖北荆州的首批医疗队,由6个单位抽调的108名队员组成,踏上征程,其中南方医院医护人员85人(后增至87人)。这是南方医院派出的第二支医疗队,朱宏书记担任援助湖北荆州新冠肺炎防控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南方医院医疗队领队。

  

  出征誓师大会

  起飞了,朱宏微微眯着眼环顾了一下机舱里那些熟悉的同事们,心里涌起一股柔情:多好的医护人员啊!这里有感染内科主任、国家重大传染病乙肝防治项目首席科学家侯金林教授,以及好几位从医数十年、深受患者信任的专家,有经验丰富的当年小汤山医疗队员黎健勇、梁燕……他想,我不仅要依靠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完成好这次特殊任务,也一定要尽到保护这些医护人员安全和健康的责任。

  靠在座椅上,血液科护师袁兆民又想起了这几天妈妈问他最多的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去那么危险的地方?”大学同学听说后也问他:“你不害怕吗?”他实话实说:“我害怕,我也怕死呀,但国难当前,总需要有人站出来的。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值得我们去奋斗。”

  那位从小把北宋思想家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抄到本子上的姑娘黄倩萍,如今是共产党员、惠侨医疗中心的医生。从空中俯瞰万家灯火,她想:如果没有这场疫情,这片富饶的土地,该是人间天堂啊!我们必须快快赶走病毒,还湖北往日的安宁!——这也是医疗队员们共同的心愿吧!

  零时35分,飞机降落在宜昌三峡机场,再乘车到一百多公里外的荆州。指挥部决定,把南方医院医疗队派往危重症患者最多、形势最严峻、任务最繁重的洪湖市。

  这一天,朱宏率医疗队火速奔向洪湖。他很快完成了与市政府负责同志的对接,又和先期抵达的海南医疗队沟通,成立了广东、海南专家组,指导全市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随后,他带领医疗队专家实地走访了洪湖市6家医院,制定了全市整体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开始一手抓危重患者救治,一手抓潜在传染源排查。

  2月13日,是洪湖战疫情以来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仅仅不到24小时,在广东医疗队的鼎力支持下,洪湖市的新冠肺炎核酸检测设备、试剂、人员、资质全部齐全,实现了每天500份新冠肺炎核酸检测产能,而在这之前要驱车三小时去荆州,才能进行核酸检验。

  也就在这天16时, 3名医生和5名护士进入隔离病房,正式接管洪湖市人民医院的感染性疾病楼和重症监护室,并由感染管理科专家周浩拿出方案,马上组织人力改造重症监护室,尽快把危重病人转过去。

  2月16日下午,风雪过后的大晴天。10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逐一转移。

  短短300米距离,转运一名重症患者,却需要大约半小时。根据病情每名患者配两名至四名医护人员,医护团队需要小心翼翼,一路监控患者生命体征,直到20时15分, 10名患者全部安全转运,大家才松了口气。

  陈小青也是消化内科护士,在洪湖的第一个班她觉得很辛苦。穿着防护服,往常很简单的操作也变得挺费劲,很快就感觉闷得慌,喘不上气。但理智告诉她必须坚持,坚持,再坚持一下。她果然坚持下来了。

  2月18日20时,心外科主管护师孙慧美刚交完班,就听到同事何沛璟叫她,原来是13床患者病危!孙慧美便和8小时没有吃喝、准备下班的吴永明教授以及刘来昱主任一起赶忙抢救。

  这期间,患者的痰液不停地往外喷溅,必须给患者插管,而插管即使顺利也会产生大量气溶胶,防护不到位就极容易感染。但事后孙慧美说,她一点也不害怕,因为有经验,更因为刘来昱主任的技术“超级过硬”,穿着那么厚重的防护服,戴着两副眼镜,竟然数秒内插管成功!随后,她给患者装上密闭式吸痰装置,继续吸痰,慢慢地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升到了85%,病情稳定下来……而几个医护人员的晚餐,变成了夜宵。

  “千叮咛万嘱咐,汇成一句:盼君归,盼君安!”

  千里驰援,医疗队从来不是孤军;同心战“疫”,南粤湖北从未如此贴近。

  南方医院,是医疗队后勤保障的大本营。院区内150栋17楼第二会议室,是南方医院新冠肺炎防治指挥部所在地。从成立那一刻开始,指挥部就24小时昼夜运转,全院的疫情防控工作精准快捷地进行。每天早上8点40分前,全体在家的指挥部成员准时到达会议室,参加雷打不动的例会。他们大多已经20多天没有休息,此时8小时工作制纯属奢望。

  不搞虚头巴脑,不准敷衍塞责,南方医院要的是科学、实干、担当、高效。

  就在2月20 日下午,南方医院第三支医疗队共16名医务人员,又开赴洪湖,壮大了救治队伍的阵容。

  驰援湖北的人终究只是少数,大多数医护人员还得留守医院,只是他们比平时更忙更累更辛苦,也多了几分对千里之外医疗队员们的挂念。肾内科张镭医生得知洪湖需要医疗物资,四处奔波,联系协和校友捐赠了一些医疗物资;一位湖北籍护士担心队员们听不懂患者的当地话,特意把一些日常用语记下来,作了湖北话和普通话的对照表,发给大家方便医患交流……有人还写下这样的句子:“千叮咛万嘱咐,汇成一句:盼君归,盼君安!”

  眼下,战疫情未有穷期,南医人还在继续努力。这就是南医精神,这就是南医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