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科技工作者近九成从事科技互联网工作“追求理想”重于“追求财富”

2022-07-21 来源:羊城晚报 记者:沈婷婷
分享: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等机构发起“湾区科技工作者调研”,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工作者“画像”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重要载体,是众多科技工作者争相奔赴的科技创新高地。近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腾讯发展研究中心、深圳市开源技术服务中心、湾加速产业加速器共同发起“湾区科技工作者调研”。通过了解科技工作者的背景、职业选择、对在湾区生活工作的体会等,以期为政府、企业支撑服务好人才提供破题切入口。

  近三成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

  随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实施、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5G与AI等新兴技术占据世界领先优势等条件促进下,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为核心引擎的粤港澳大湾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正在稳步上升。

  调研显示,湾区科技工作者中,近3成有海外学习/工作的经历,占比29.9%。湾区科技工作者更青睐科技/互联网行业,受访者中有85.4%的人从事科技/互联网相关工作。

  调研结果分析,这与华为、腾讯等大湾区科技龙头对科研的重视直接相关。“腾讯、华为等大企业重视科研”(61.4%)与“开放程度更高、经济活力更强”(71.3%)、 “整体规划完备,具备科创特色”(49.5%)、“拥有全球顶尖的科研能力和科研人才”(43.6%)等要素一起,构成了湾区无可比拟的科研氛围。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科技企业研发支出前三名中,来自大湾区的华为、腾讯分列第一和第三位,且腾讯近4年来研发支出增速均超过30%。

  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科研氛围是科技工作者一致的追求。调研发现,大湾区提供的“接触前沿技术机会”(84.5%)、“稳定的经费和团队支持”(67%)、“行业前辈的帮助指导”(62.1%)、“在一流机构学习/工作”(55.4%)和“独立承担项目”(50.5%)等机会,对湾区科技工作者具备强吸引力。

  “产业科学家”兼具多种素质

  调研显示,与对粤港澳地区务实、“搞钱”的刻板印象不同,大湾区的科技工作者更理想主义。在奋斗价值观上,有近5成(46.6%)的湾区科技工作者将“追求理想,挑战自我”放在第一位,另外有24.3%、6.8%追求“社会价值”和“兴趣至上”。只有22.3%的受访者最终目的是“升职加薪,实现财富自由”。

  在美国工作多年的郝少刚近年选择回归祖国,目前在腾讯量子实验室带领一个团队从事软件研发,在谈及从科学界到产业界“转身”的原因时,他表示:“在科学界,发现可能只被放在论文中。但在产业界,做出来的产品好不好用,有没有人用,是否愿意花钱用,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大湾区科技企业使研究赋能产业,也让大湾区的“产业科学家”们能够在金钱、理想及社会价值实现的追求中找到平衡。

  除了科研能力,“产业科学家”要同时兼具多种素质。在本次调研中,逾九成受访者认为,“探索精神”是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精神品质。除此之外,还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82.2%)、“工作热情”(73.3%)、“协同攻关”(72.3%)、“荣誉感和责任感”(69.3%)等。

  “有困扰”需多方合力推动解决

  数据显示,身处粤港澳大湾区,有89.1%的受访对象因“高房价”而倍感压力。事实上,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医疗教育资源相对优质工作机会丰富与高房价总是相伴而生。近年来,大湾区内各级政府也在加大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支持新市民置业安居,企业也通过提供公租房、住房补贴等手段助力更多湾区科技工作者“留下来”。

  “事务性工作太多”“办公室政治困扰”“科研不单纯”也分别困扰着45.5%、28.7%、27.7%的湾区科技工作者。调研分析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科技工作者尽快自我调节,也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合力推动。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湾区一些大型的科技公司也在努力为科技工作者们提供更纯粹的科研环境,人才的流动性相对较小。郝少刚介绍:“在腾讯内部,实验室业务很多时候是自下而上推动的,没有KPI,如果认为做某个产品有价值,在充分论证可行性后就能得到推进,哪怕短期内不太会见效益,有很大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

  (编辑:邓佩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