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广东省2026年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发布。全省各级机关计划招考公务员11779名。报考年龄为18至38周岁(即1986年10月20日至2007年10月19日期间出生)。2026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以最高学历报考的,报考年龄放宽到43周岁(即1981年10月20日以后出生)。
公务员考试(以下简称“公考”)报考年龄放宽,是对“35岁门槛”的纠偏,也是对当前就业结构性困境的积极回应。同时,也给工会组织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娘家人”如何推动政策红利精准落地,让40—43周岁的中年职工(据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报告显示,40—59岁的人群被视为中老年人群)从政策愿景走向就业现实。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中年人面临着职业转型、技能更新、家庭压力等多重挑战。据全国总工会2022年调查显示,35—39岁年龄组职工中有54.1%担心失业,70.7%担心技能过时,均是各年龄组中比例最高的。因此,公考年龄放宽,让他们有了一条“康庄大道”可选。但是,他们又面临“知政策、懂流程、会准备”的现实挑战。此时,工会应该帮助他们,让他们跨越从“能报考”到“能考上”的实际鸿沟。
工会应成为政策传播的“扩音器”和“翻译器”。联合人社部门开展“政策进企业、进园区”专项活动,通过案例式解读、互动式答疑,让冰冷的政策条文变得可知可感。编制“报考指南图谱”,用职工熟悉的语言解析岗位要求与备考要点。搭建“职工政策咨询直通车”,组织具有公考经验的志愿者提供一对一辅导,帮助职工算清“年龄账”“专业账”,破除信息迷雾。
工会应精准赋能,成为中年职工的能力“加油站”。与应届毕业生相比,中年职工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应试技巧、知识更新等方面往往存在差距。工会需要成为职工能力的“加油站”,提供精准有效的赋能服务。比如,依托职工学校、劳模创新工作室等阵地,推出“公考备考赋能计划”,联合教培机构等开发定制化课程,聚焦申论写作、行测技巧等薄弱环节;针对公考热门岗位,组织“岗位体验日”,让中年职工在真实场景中理解能力要求。
工会应以此次政策调整为契机,推动形成更广泛的就业年龄平等共识,顺势破除企业招聘中的“35岁门槛”,扫除中年人就业障碍。比如,通过集体协商、行业性集体合同等载体,推动企业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用人机制。同时,完善“就业歧视维权通道”,为遭遇不公的职工提供法律帮扶。
工会服务需要与时代同频共振。从政策解读到技能赋能,从岗位对接到权益维护,工会的每一步务实行动,都是助力中年职工“职业第二春”实现的关键支撑。希望工会的主动作为,暖心服务,助力每一位怀揣梦想的中年职工在职业新赛道上重新出发,在人生的“第二春”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