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全国总工会在上海召开全国平台算法和劳动规则协商工作现场交流会。会议明确,今年,全总将推动平台算法和劳动规则协商作为开展2025年集体协商“集中要约行动”的重点工作。算法和劳动规则包括平台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休息时间、工作强度、安全状况等,涉及平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详见《南方工报》9月15日第1版)
随着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劳动形式和就业形态不断涌现,传统的劳动权益保障模式面临挑战。平台算法看似客观中立,实则以数据为名行管理之实,悄然成为劳动支配的新工具。超时工作、报酬不合理、安全风险增加——这些“算法黑箱”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劳动者在算法面前的无力感,不仅关乎个体权益,更挑战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
全国总工会推动平台算法协商,不仅是一场及时的制度创新,更是对“算法至上”平台管理模式的一次深刻矫正。当算法无声地决定着千百万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收入水平甚至生存状态时,工会的这一行动彰显了社会主义法治条件下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坚定决心,开辟了数字时代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新路径,为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带来了积极且深远的意义。
于劳动者,它意味着权益的保障和尊严的提升。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工作强度更合理。比如,外卖骑手可以协商更合理的送餐时间,而不是被系统不断压缩。二是收入更透明稳定。薪酬计算方式(如抽成比例、奖励机制、惩罚条款)不再是平台单方面决定的“黑箱”。三是劳动安全有保障。可以将恶劣天气、特殊区域等特殊情况下的算法豁免或补贴条款纳入协商,确保劳动者在危险情境下不被系统“强制”接单。四是提升尊严与主体性。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劳动者不再是算法指令的被动执行者,而是有了参与规则制定、表达自身诉求的渠道。这极大地提升了劳动者的职业尊严和话语权。五是增强归属感和公平感。当感到自己被尊重、被倾听时,劳动者对平台的认同感和工作的公平感会显著增强,有助于缓解当前平台经济中普遍的劳动关系对立情绪。
于平台企业,它既是合规的要求,更是迈向更高级、更可持续管理的机遇。一线劳动者的实践反馈是优化算法最宝贵的数据来源。通过协商,企业可以获取更真实、细腻的反馈,从而设计出更高效、更人性化、故障更少的算法,实现“人机协同”的最优解,最终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公开透明的规则减少了因不透明扣罚、随意派单引发的日常摩擦和投诉,降低了内部管理成本和解纷成本。同时,可以增强企业声誉与竞争力,塑造负责任品牌形象,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通过协商找到劳资利益的平衡点,虽然短期内可能增加一些成本,但有助于构建更健康、更抗风险、更能经受社会和政策考验的长期商业模式。
于工会组织,它体现了工会在新时代的责任担当。算法协商将抽象的法律原则转化为具体的协商实践,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通过算法协商,劳动者权益从被动保护转向主动参与,从事后救济转向事前预防,构建了更加立体的权益保障网络。这种创新实践丰富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展现了中国工会在数字治理领域的制度创新能力。
当然,这一过程的推进,正如“愚公移山”,方向正确但道阻且长。它会面临来自平台企业的阻力与顾虑、协商代表如何产生、技术复杂性、法律与制度层面的缺失等挑战。尽管困难重重,但这一步必须迈出。这是推动数字经济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发展”,构建高质量发展下和谐劳动关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