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为劳动者设纳凉区的背后:是温度,更是高度

2025-07-22 来源:南方工报评论员 詹船海
分享:

  赤日炎炎,热浪滚滚,纳凉成为户外劳动者最迫切的需求,让劳动者和市民群众有清凉感也成为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温度”、是否以人为本的可感、可视指标。最近,有关深圳地铁的新闻刷屏了:高温午间时段,不少建筑工人在深圳地铁站临时纳凉区休息,这些区域设在不妨碍通行的空地处,他们靠着墙根或坐或躺,没人用异样目光打量,没人驱赶,地铁工作人员甚至还为他们搬来了椅子。目前,深圳地铁7个客流较小的车站均已设置临时纳凉区,不仅配备了桌椅、儿童绘本和书籍等,还有母婴室、饮水机。网友点赞:“深圳不愧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在高温天气下,重庆、成都、南昌、合肥、无锡等地的轨道交通站点或公共场所均设置了纳凉区,为市民提供清凉服务。孔子说:“道不孤、必有邻。”此言从来不虚,今天更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和故事。

  工会在各个城市建设的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在夏季的三伏天,也是劳动者纳凉的方便地、理想区,彰显工会情系职工、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初心与使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树下地常荫,水边风最凉”“绿荫松萝暑气凉,清泉写入小池塘”……古人的这些诗句,道尽炎日季节对清凉的渴望、体验和赞叹。如今在城市上班生活的劳动者,读此消暑的诗句,想必也是心有戚戚焉,戚戚于城市自然生态建设所带来的清凉之善,更戚戚于城市人文生态建设所带来的清凉之爱。地铁纳凉区、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工地上由集装箱改造的“凉亭”,以及由相关单位所建的供户外劳动者“避暑胜地”……都好比“殷勤雨”,等同于“绿荫松萝”,既是善,也是美。

  7月14日至15日,第二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地铁站纳凉区这些细节、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这些设置,都是让城市变得美丽而文明的手笔,是工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建设担当。让劳动者夏能清凉、冬能温暖,工会应更有所作为,以“创新”,以“智慧”,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好事做成、把好事做好,帮扶困难,普惠职工。

  过去的年代,乡下人进城,便惶恐不已;过去的年代,农民工进城,亦觉处处不适。曾几何时,城市与乡村、与外来务工人员,确实存在着一条城市处于上端的鄙视链。而城市应该更能代表文明的高度,应是更让人感到平等、包容、温情、如家的地方,是充满好人好事的地方。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二度召开,便是让城市回归城市的最新谋划。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还指出:“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让劳动者在城市受尊重、受关爱,冬有暖,夏有凉,工会职责所系,是可以更有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