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总创新宣传方式 用《工夫》致敬劳动者的“真功夫”

2022-03-21 来源:南方工报 记者:马大为 通讯员:焦慧茹
分享:

  开栏语:职工需求在变,工会工作要跟上节奏求创新。探寻职工工作和生活中的“痛点”,转变思维拓宽服务领域,就是工会工作创新的切入点。广东工会的创新服务一直没有停歇,在广东省总工会十四届四次全委会议上,37个项目被授予“工会工作创新奖”。即日起,本报开辟专栏对获奖项目的创新举措进行系列报道,为各级工会创新服务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典型经验,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工夫》海报

  3月17日,高倩倩仍坚守在深圳市宝安区福海街道社区的核酸检测点,引导职工排队有序核酸检测,她已在此坚守了一个多月,此前还曾走访了解50多家小微企业的困难和需求,并送去了一些防疫物资。

  高倩倩是宝安区福海塘尾社区工联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主席,自2016年选择下沉一线、服务职工,她始终站在职工群众当中,如她一般的基层职业化工会工作者还有石文博、陈晓东等。而由深圳市总工会全资出品的剧情长片《工夫》,其中一个故事《步履不停》的主角原型正是这群坚守的人。

  日前,深圳市总工会拍摄“五一”国际劳动节献礼片《工夫》被广东省总工会评为2021年工会工作创新奖一等奖。

  讲述职工故事

  影片《工夫》由《圆梦》《归途》《轨道之歌》《三十三路》《白日梦想家》《守望日记》《步履不停》七个并列式故事组成,由七位不同流派风格的国内新锐导演联合执导,故事均取材于深圳职工群体的真实经历。

  “爸爸,什么是帅?”

  “帅就是爸爸最认真的时候。”

  这是影片《工夫》开篇的第一个故事。深圳某电子厂工人何晓辉给年幼的女儿讲解了“帅”的含义,女儿用彩色笔描绘了父亲在工会“圆梦计划”的讲堂上听课做笔记的画面。

  这位单亲父亲带着女儿租住在便宜的“农民房”里,没有学历和技术,只能拼搏在工厂流水线上,赚着微薄的工资,挣扎于“返乡”和“坚守”之间。

  改变,源于一张工会“圆梦计划”的传单。看到工厂内部招聘拉长,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何晓辉掏出传单,赶到上课地点,站在讲堂后门听了半节课,那恰好是关于“梦想”的:“牢牢抓住梦想。”

  有过纠结,想过放弃,何晓辉的追梦之旅并不平坦。但女儿画中的“心声”激励着他咬咬牙坚持下去:放弃的人不帅,认真的人最帅。两年后,他如愿拿到了毕业证书,在阳光下穿着学士服跟女儿合影。

  影片《工夫》不仅选取了流水线工人、房地产中介、网络主播、外卖小哥等常见职业的职工故事,还把镜头对准了轨道检修工、树林巡护员等少为人知的职业内容。

  《轨道之歌》的主演是深圳地铁高级技师谢洪雍,“不专业,却是本色出演。”没拍过电影的他,一开始接触镜头还有些紧张,“拍摄地点是在地铁隧道里,那都是天天上手的工具、走过一遍又一遍的轨道,让我立马就进入了状态,感觉非常熟悉。”

  谢洪雍演绎深圳首批地下作业的轨道检修工老李,也是一名父亲。在影片中,他要求儿子阿峰子承父业,可对阿峰来说,检修工作枯燥且艰辛,他并不理解这份工作的意义,正如许多人并不知道这群“隐身”的“地下工作者”的实际贡献。

  在一次地铁轨道紧急事故中,父子俩相遇“战场”,携手作战。阿峰看到了父亲的“另一面”:技术过硬、经验老到、态度认真,也看到了乘客们赶早顺利搭乘了地铁,他开始明白父亲为这座城市轨道安全所付出的大半生心血。自此,他调整心态,在铁路行业扎下根来,谱写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

  践行工匠精神

  作为“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献礼片,《工夫》由广东省总工会、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拍摄,深圳市总工会全资出品,深圳晚报社、深晚影业承接摄制。

  影片自2020年9月启动拍摄,按照院线电影的工业化标准和流程,以工匠精神打磨每个细节。七个剧组制作团队成员超过260人,并向全国遴选专业影视演员。“如何贴近真实,是拍摄始终追寻的目标。”深晚影业负责人、总导演王绍涵说。

  拍摄《步履不停》最后一场戏时,已是深夜11点,最初的设想是拍摄工人下班后到小吃店用餐的场景。二十多位群演来回拍了七八次都没达标,而到深夜11点半时,附近刚下夜班的工人涌入这些小店吃饭。“在他们真实的面庞、谈吐和略带疲惫的步伐中,我猛然发现刚刚设计的‘真实’是如此不堪。”王绍涵赶紧让摄影师调转镜头,这组真实的镜头也打动了许多观众。

  除了拍摄过程,后期制作也是不小的挑战。如何将7位导演的不同风格和调性统一起来,是需要克服的难题。尽管制定了统一的剪辑标准,但看过成片后,王绍涵仍不满意。“我们重新剪辑了7条没有字幕的影片,再统一配上字幕,声音、调色也要一致。”历经三四次调整,至2021年3月才完成全部后期制作。

  塑造工会形象

  影片《工夫》的诞生,源于深圳市总工会在讲好深圳职工故事上的创新尝试。“为探索新的传播方式,市总工会决定采取职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以电影工业的制作方式,记录深圳劳动者的风采,塑造新时代的深圳职工群像。”深圳市总工会宣传教育和网络工作部部长、一级调研员李莹是《工夫》总制片,在她看来,“这是深圳工会组织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工会宣传工作不断迭代的体现。”

  该影片于2021年4月25日首映,同年5月1日在B站展映,随后上线腾讯视频,全网曝光量已超过2000万次,持续形成观影高潮。同时,通过深圳市工人文化宫“送电影下基层”项目,陆续走进工业园区、企业、职工之家。

  “一家人都看哭了。”欢乐海岸工程设备部职工钟玲在深圳打拼了十几年,“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奋斗的影子”。她的女儿天天还在读小学,“爸爸工作忙,只有周末有空”,看到《归途》的故事里因工作无法从隔离酒店回家的妈妈与女儿的对话时,“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这部电影给了我许多思考。”佳兆业集团职工姜先生经常奔波于工地,“看到自己经手的项目建起来,像是参与了这座城市的成长”。

  职业化工会工作者高倩倩是《步履不停》故事主角子青的原型之一。影片结尾,子青被问及留下来的原因。“五年来,我也曾反复问过自己。”高倩倩说,“选择容易,坚持不易。希望通过更多的文字、影片、音乐的形式,为劳动者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工夫》还获评全国总工会、中央网信办主办的“网聚职工正能量,争做中国好网民”网络正能量微电影征集活动一等优秀作品,以及2021中国公益映像节、广州(国际)城市影响大赛、澳门国际微电影节等多个奖项。

  ●观察者说

  华南理工大学劳动关系研究中心主任黄岩:

  深圳市总工会通过电影的形式,借助B站等新媒体平台,来弘扬工人文化和工匠精神,反映了工会部门十分积极的改革意识和创新思维。深圳的改革成功离不开千千万万的打工人,这批电影的制作也体现了深圳对工人贡献的肯定,在当下尤为重要。

  (编辑:邓佩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