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来车往的广佛地铁站内墙墙面后,藏着一个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秘密”——这里的墙面瓷砖与同等规格的瓷砖相比重量少了40%,而且原材料还是生产抛光砖过程中产生的废渣。这一变废为宝的发明,来源于广东特地陶瓷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唐奇的奇思妙想和无数次反复实践,也正是凭借该发明,让不起眼的抛光砖废渣变成了优质原料。
唐奇查看所复制的古陶瓷效果 蓝娟/摄
在采访过程中,一聊起陶瓷,唐奇满脸笑意。他表示,常规陶瓷在烧制时会收缩10%左右,加入抛光砖废渣后,在烧制的过程中却会膨胀。“反常现象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我们恰好利用了它会膨胀的‘缺陷’制造出轻质陶瓷材料。”他说,“所有的资源都是可利用的宝贝,我们认为没有用的东西,其实只是没有用到合适的地方而已。”
唐奇告诉记者,对于抛光砖废渣这种到处堆放的固体废弃物,因数量巨大且容易扬尘,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国内外建筑陶瓷行业也还未有人做过系统研究抛光砖废渣的可利用价值。当时,他看着陶瓷产业重镇上空灰蒙蒙的天,脑海中一直在思考:既然固体废弃物是整个行业污染最大的问题所在,中国又是全球生产抛光砖第一大国,解决了抛光砖的废渣问题,就等于解决了行业一半以上的废渣问题。这个思考方向让他振奋不已,从“想到”到“得到”,那必须“做到”!为此,他马上针对该方案进行研究。“轻质陶瓷和传统陶瓷的材料特性迥异,研发起来难度非常大。一旦认定了方向,我就不会放弃。”
经过不断推翻、重试,反复实验、比对,唐奇带领团队前后历时三年,终于研发出这种轻质陶瓷砖。他表示,广佛地铁所采用的轻质陶瓷砖不仅绿色环保,而且保温和建筑节能性能也优于传统陶瓷。
“惜物,是一种态度,我们不能吃祖宗饭造子孙孽。”唐奇把这种惜物和执着的精神带到了古陶瓷科学复制绝活中,他想把古人的经验智慧和现代的科学方法结合起来,为中国陶瓷的传承创新提供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但由于古代匠人积累了很多经验却未留下太多的文字,这为他的古陶瓷科学复制带来了很大难度。
最终,孜孜不倦的唐奇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掌握和复原了多种传统陶瓷的工艺技术方法,形成独到的古陶瓷科学复制绝活,成为故宫博物院“瓷胎画珐琅彩绘工艺及复原研究”课题项目唯一的外部合作者,也成为中国文联艺术研修院《现代科技方法在官窑陶瓷传承与创新应用》课程特聘导师。
“很多人认为我取得不少成就是因为在陶瓷方面有天赋。其实,我想说,努力更重要。如今,我依然保持每天工作、学习约14个小时,以及做笔记的习惯。”唐奇一边拿出伴随多年的笔记本一边告诉记者,他希望把这些知识传承下去,把中国陶瓷的传承创新发扬光大。
(编辑:邓佩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