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工匠】李克生

2019-04-02 来源:本网原创稿
分享:

  在有“玉都”之称的揭阳阳美村,有一位坚持手工玉雕已经超过四十年的老匠人,他就是南派玉雕名家李克生。从16岁入行当学徒,到如今成为广东省玉石雕刻大师,年过六旬的李克生说,他还不想放下手中的玉。

  在沉淀中追求创新

  李克生16岁的时候进入潮州轻工玉雕厂,作为刚学艺的学徒,他必须从打胚磨型等最简单粗重的工序学起。“当时每天在工作台边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李克生回忆道。

  在外人看来,整天对着一块石头磨磨打打的工作很枯燥,但李克生却说,能够做玉雕让他觉得很幸福,而这种幸福感也让他坚信,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他都可以克服。

  拿起玉料和刻刀的李克生,没有了平时的善谈,他一语不发,眼里只有他手中的玉石。他的眼睛有些老花,雕玉时需要带上老花镜,再透过放大镜才能工作,但即使这样,他手中的刻刀依然拿得稳稳的。

  在李克生看来,玉石雕刻是一个需要长久积累和沉淀的传统工艺,但他也从不满足于一成不变。过去,玉雕作品的内容通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美好寓意的事物,比如仙鹤、蟠桃等,但李克生却别树一帜,创新地采用古典的玉雕艺术来表现代建筑。比如在获得广东省玉魂奖最佳创意奖的作品《羊城印象》中,他就雕刻了五羊雕塑和广州塔这两个广州地标,用以展现广州悠远的文化历史及其现代大都市的风貌。

  “手工雕刻不能断承”

  所有传统民间工艺都不可避免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机械制造对手工制造的冲击。对于这个问题,李克生回答得尤其坚决:“手工雕刻不能断承。”

  李克生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传承手工玉石雕刻的诺言。当他得知明清时期鼻烟壶的“水上漂”掏膛技艺已经失传时,便埋头扎进了研究实验中,最终研制出具有弹性的雕刀来解决掏膛的问题。通过这种掏膛技艺做出来的鼻烟壶,壶口极小,但却能将壶身掏至薄胎,达到“水上漂”的效果。

  秉着传承发扬玉文化的理念,李克生将他研制出来的掏膛技艺传授给徒弟,但凡有同行登门取经,他也都将其全部传授。

  李克生有一个玉雕作品,名为《授渔》,取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意,作品的背后,其实是他对“如何更好的传承玉雕技艺”这一使命的深刻理解。如今,李克生已经累计带出了60多名徒弟,其中还有从江苏、安徽等地慕名远道而来拜师学艺的。

  “宁静方能致远,雕心才能琢玉。”这是李克生经常用来教导徒弟的一句话,他认为,作为一个匠人,内心应该是安静的、纯粹的。四十多年来,李克生也一直用“匠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说:“工匠精神是什么,我觉得就是要坚持,要对自己负责。”

  (编辑:苏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