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更好地推动广东工运历史的研究,广东省总工会持续开展了工运史料与文物征集工作。征集中发现了一份重要的工运史料——《广东省首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会刊》(以下简称《会刊》)。近日,该《会刊》由广东省收藏爱好者胡义成移交给广东省总工会。
如何评估《会刊》在广东工运史上的价值?它如何呈现广东省首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过程及细节?记者进行了探访。
《广东省首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会刊》(局部)。全媒体记者马大为/摄
老工会工作者:“曾三次见过”
这份《会刊》是一个合订本,纸张泛黄,略带污损,封面中间及右侧用透明胶布粘连,各期纸边均有些微豁口。内容方面,完整无缺,共有8期,每期2版、4版、5版不等,除无内容的封底外,合计25版(含封面、扉页)。繁体排印的字迹清晰,封面印有红色“广东省首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会刊”行书字样,分两行书写,有颜体笔意。封面正中印有一颗红色五角星,底部印有“大会宣传处编”“一九五三年四月”宋体字落款。
《会刊》显示,广东省第一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于1953年4月15日上午开幕,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四书记陶铸等同志亲临指导,并作重要指示;时任广东省总工会筹备委员会主任林锵云致开幕词,并当选为广东省总工会首任主席。
“这是我第四次接触到这份会刊,此前曾三次见过。”广东省总工会原巡视员孔祥鸿告诉记者。1984年,林锵云主席的女儿带来一批资料,向广东省总工会提出给他父亲写一本书,此书即1994年出版的《怀念林锵云同志》。为撰写此书,省总工会向省委组织部发公函请求把林锵云同志相关档案提取出来。“当时,省总工会领导让我去查看这批档案和资料,其中就有这份《会刊》,但不完整。”
1994年起,全国总工会主持编纂《中国工会运动史料全书》,孔祥鸿参与编辑了其中的《广东卷》《海南卷》《香港卷》《澳门卷》。“当时,《广东卷》是省总工会、省委党史研究室、省革命历史博物馆3家单位联合编辑,省革命历史博物馆有一位姓何的女士提供了《会刊》照片,但也是不完整。”孔祥鸿称,他第三次见到这份《会刊》的时间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时任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江明同志的办公室里见到,原装的,还很完整。”张江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省总工会文教部工作,与林锵云曾是战友。
记者了解到,《会刊》是广东省收藏爱好者胡义成月余前从同行那里购得,后者是从佛山南风古灶附近的一处古玩市场淘得。
省港大罢工纪念馆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向胡义成先生了解了这份《会刊》如何辗转来到他的手上后,再从地方志、工会志及1953年关于广东省总工会成立的一些新闻报道资料中进行了佐证。《会刊》保存较好,印刷字迹清晰,纸张整洁度和柔软性都还可以。作为广东省总工会下属单位,应当收藏保管好它,作为后续研究广东工运历史的资料。”
该负责人还表示,省港大罢工纪念馆将请专业的文物保护单位对《会刊》进行清理和防虫处理,经高清扫描后,将装在特殊的保存袋中放进文物库房。
专家学者:“价值是多方面的”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云评估称:“《会刊》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主要是因为,关于广东省首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目前档案资料和报刊资料都不完整、不细致,导致对于这一重要会议,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因此,这一史料的发现,将推进关于这次会议的研究,也推动广东以及全国工会历史的研究;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历史的研究,以及工业史、社会史研究,都有借鉴意义。”
广东省总工会研究室原主任钟毅旭告诉记者,关于广东省首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日期,至1993年时已难以完全确定。当时为了献礼广东省总工会成立40周年而着手编辑《粤工征途》一书,他带队跑了省内几家主要图书馆,借助报刊资料,才确认了大会日期。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专职思政教师张玮洁2022年提交的毕业论文正是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省总工会研究。张玮洁认为:“这份《会刊》的发现,不仅是广东工会史研究的重要补充,也为新中国地方工会组织史、社会组织建设史,以及党群关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原始档案资料。”
“这份史料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张玮洁说,“首先是全面性。以往关于广东省总工会成立初期和首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的记载,往往是零散分布在工会简志、党史资料或当时报刊之中,缺少集中、系统的呈现。这份《会刊》使研究者能够从一个完整的视角了解广东工会工作体系化运作的全过程。”
“其次是过程性。在写作毕业论文时,关于这次大会的具体筹备过程的资料十分有限,往往只在会议简况或报刊简讯中简要提及。《会刊》完整记录了从通知下发、代表产生、议题征集,到大会组织和实施的各个环节,既反映了当时工会组织工作的细致严谨,也生动还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群众组织如何在党领导下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张玮洁说。
“最后是系统性。这份资料不仅详细体现了广东地方工会系统的建设情况,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看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运作逻辑。无论是大会报告、传达的中央精神,还是对全国总工会指示的贯彻落实,都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央统一领导与地方积极实践相结合的治理模式。这对于我们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群众组织的政治引导与行政推动,具有非常直观的佐证意义。”
“这份材料兼具史料价值和纪念价值。从《会刊》里,我们可以看到工会的初心和使命,也就是为工人服务、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孔祥鸿说。
《会刊》显示,陶铸以及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组织部部长杨一辰、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李章达等均作了讲话。“这样的传统和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孔祥鸿说。
《会刊》内容摘录
“接受党领导”
林锵云在大会上的总结报告指出,“接受党委领导,首先是接受党规定的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接受党领导,必须各时期、各地区、各工厂接受当地党委有关政策方针的具体的领导……接受党领导,工会要向党委反映工人情况,反映工人要求,经常地系统地做好这一工作,使党能联系群众,使工会真正成为党与群众联系的引带……”
坚持党对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领导,在七十余年前的这场大会、这份《会刊》中已经充分地体现着。同样也能看出,党历来高度重视我国工人阶级和工会的作用。
在《会刊》中,汕头市代表李连仲在发言时说:“脱离党的领导,工作就会失败;取得党的领导,有了明确方针,任务、工作才能开展。”他是深有体会的,“我们汕头海关,过去搞宣传工作是党、政、工、团各搞各的,筹备的时间比做出来的时间还多几倍,耗了时间,宣传工作又做不好……直到今年春节,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话剧方面,演出话剧劳军一次,观众给予好评;漫画方面,曾出了十九大张,内容比前丰富精彩……”
“以生产为中心的工会工作理念”
林锵云致开幕词时指出:“我们这个大会,是在我们祖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新时期中召开的。”时任省总工会筹备委员会秘书长陈能兴传达了全总六届二次执委扩大会议决议,“一九五三年工会工作要点:加强工会与广大职工群众的联系,发动群众保证完成或超额完成国家经济建设计划”。
在这样的背景下,《会刊》扉页上,整整25条大会口号次第排列,同样宣扬着当时以生产为中心的工会工作理念:“工会工作者和工会会员,要团结全体工人和技术人员,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运动”“工会工作要面向生产、面向群众、面向基层”……
在《会刊》中,也专门开辟了“大会代表介绍”系列,其中多数为“劳动模范”,且对于劳动生产和经济建设多有贡献。比如,来自公路运输系统的“老技工”黄炽光,“为国家增产节约了二十亿元以上的财富,仅带头把汽油车改装为木炭炉车,以木炭代替汽油一项,就直接或间接地为国家节省不可估计的汽油和资金”。当时是海口市机械厂技术工人的温东范“积极团结工友,参加生产竞赛,在他的带头与积极推动下,全厂工友提高了生产热情,使生产量逐日增加,到现在,机械厂扩充为六十多人参加操作,每天出产锄头已增至一千五百多把,平均每人的生产量已增加了一倍多”。
此外,《会刊》也选登了部分地区和产业工会的经验做法,其中不乏围绕生产展开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