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南粤工匠陆建新在“中国工人大思政课”劳模工匠宣讲团启动活动上分享建筑人生

2025-03-20 来源:南方工报 记者:黄细英
分享:

  “从业42年来,有幸参与并见证了深圳的改革开放和中国超高层建筑从无到有、大楼高度从100米逐步攀升至600米世界级高度的发展过程。”3月1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工人大思政课”劳模工匠宣讲团启动活动上,来自广东的全国劳动模范、南粤工匠、中建钢构首席专家陆建新以“践行工匠精神 永攀建筑高峰”为题,以他的亲身经历为在场职工描绘了一幅中国超高层建筑发展的壮丽画卷。

陆建新在“中国工人大思政课”劳模工匠宣讲团启动活动上宣讲。单位供图

  42年里,陆建新参与建造了4栋400米~600米的高楼,累计参建高度3600米。宣讲会上,他深情回顾了自己参与深圳国贸大厦、地王大厦以及平安金融中心等地标性建筑建设的历程,展现了中国钢结构建筑施工技术从落后到领先的飞跃。

  创造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

  “有人说,我是行走在云端的工匠,也有人说我是屡屡刷新建筑施工速度的‘楼王’,还有人称我是‘中国摩天大楼第一人’。其实,我只是建筑施工一线的一颗‘螺丝钉’。”在宣讲中,陆建新提到了自己初到深圳时的艰苦条件。1982年,他参与建造160米高的“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时,居住在毛竹搭成的简易工棚里,条件十分简陋。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锻炼了他的意志,也激发了他的干劲。他和同事们凭借液压滑模新技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三天一层楼。

  在建造地王大厦和平安金融中心的过程中,陆建新更是将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1994年,陆建新来到深圳地王大厦新工地,建造384米高的时年亚洲第一高楼。一开始,没有施工电梯,他每天背着10公斤重的经纬仪,沿着钢管脚手架搭的简易楼梯,爬到近百米的高空去测量。“经常凌空走在300米的高空、一巴掌那么宽的钢梁上,就是那种高空走独木桥的感觉。虽然心里也害怕,但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不能退缩。”凭借着这份拼搏,陆建新团队再创两天半一层楼“新深圳速度”。

  2012年,在建造深圳新地标——600米高的平安金融中心时,陆建新又带领团队成功首创了“塔吊支承架悬挂拆卸技术”,取得直接经济效益7680万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金奖。

  由“高度”向“温度”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陆建新和他的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由“建筑高度”向“建筑温度”方向转型,重视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建设。他们研发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光储直柔、重卡换电等新技术,为城市的绿色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了梅州灾后重建工作,为受灾百姓提供了温暖的新家。

  在宣讲的最后,陆建新表示,从深圳速度到中国质量,从建筑地标到民生工程,他们这代建设者的使命就是让每一条钢梁都承载创新基因,让每一栋建筑都浸润为民情怀。“我将继续以匠心为笔,以钢构为墨,在神州大地上书写属于中国建造的时代答卷。”陆建新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