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会动态

茂名市总工会搭建创新创效平台助推高质量发展调研

本网原创稿  2019-08-07 广东省总工会

  今年6月,茂名市总工会组织开展了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及职工创新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工作室和基地”)创新创效成果调研,总结近年来创建情况,明确今后努力方向,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引领广大职工群众创新创业创效,在助推茂名高质量发展中建功立业。

  一、基本情况

  2016年以来茂名市总规划建设工作室和基地74家(已建成63家含工作室50家基地13家,在建11家),获评省级工作室7家、省级基地2家。已建工作室有成员971人,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44项,取得创新成果369项,成果转化298项,获得荣誉1618项,培养人才3937人,组织活动1358次,参与职工101125人次,获得专利433项,创造效益40亿元(其中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3.69亿元,实现社会效益5.88亿元)。

  已建成的工作室累计投入16091万元。其中获得省总支持100万元,市总投入255万元,县级工会投入37万元,基层工会投入74万元,所在单位投入15625万元。省市县及基层四级工会累计投入466万元,占总投入的3%,劳模工匠所在单位投入占总投入的97%。

  工作室属技术攻关类31个占62%,技能传播类10个占20%,窗口服务类3个占6%,其他6个占12%。工作室以技术攻关和技能传播类为主,两类合计占总数的82%。

  工作室和基地主要分布在石油化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电力、制造、农业、工艺美术以及港口、物流、电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交通运输维修、建筑陶瓷等20个行业40多个专业领域。

  工作室领衔人有博士4人、硕士8人、本科23人、大专10人、中专1人、高中4人,分别占总人数的8%、16%、46%、20%、2%和8%。本科以上高学历(占70%)和高技能人才成为工作室创新创效的主体。

  二、具体特点

  一是创新成果走出茂名,走向省外,迈向国际;二是创效成果在高校研究领域、石化行业、医疗系统最为显著;三是培养传承集中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推广和石化行业;四是技术攻关最集中的是石油化工领域的劳模;五是发明专利集中在工业制造、电力、石化和电器行业;六是实用新型专利集中在电力、玉雕、石化装备智能安全、不锈钢、电器等行业;七是成果转化集中在饲料生产、乙烯炼油、不锈钢、窗口物流、电力等领域;八是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44项集中在炼油、加氢、乙烯裂解、交通物流、窗口服务、建材陶瓷、医疗骨科、木刻画、玉雕、妇幼10个专业领域。

  三、取得成效

  工作室蕴藏着劳模工匠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的好故事,成为劳模工匠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大舞台,成为劳模工匠名师带徒培养人才的大讲堂,成为劳模工匠人才集聚和创新攻关的新高地,成为劳模工匠引领职工创新创业创效的新载体,成为全市各级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新品牌。

  四、经验做法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市总将创建工作作为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的品牌来打造。每年年初由各地各基层工会报送创建申请,经综合审核、主席办公会议及党组会议研究确定创建的名单及数量。市总党组每年听取创建情况汇报,创建情况写进市总全委会议工作报告,也纳入党组工作向市委、市政府汇报的内容。今年1月在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茂名市获评3家省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二是纳入竞赛范围。每年全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动竞赛总结交流推进会,市总一直将该创建工作纳入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范围,分六大赛区与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竞赛、“安康杯”竞赛、争创“工人先锋号”和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岗位建功立业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同步开展,专门布置创建计划,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基层,并在会议上进行命名,同时将上一年度获评省级工作室及基地的名单一并进行通报表扬,让创建工作学有榜样。出席会议的市四套班子领导为获得命名及通报表扬的劳模工匠进行授牌,增强了创建人员及基层工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也在全市范围内扩大了这项品牌工作的影响力。

  三是加强经费保障。2015年底市总首开先河,经市总领导班子研究决定,给市直事业单位率先建成的茂名广播电视台吴佰洋劳模创新工作室支持工作经费5万元。2016年和2017年每年规划建设16家,连续两年每年投入80万元,2018年和2019年起增加工匠人才工作室创建均规划建设20家,每年投入100万元,四年规划投入360万元创建72家,对已建成并通过验收的划拨5万元支持。获得省总命名的省总给予30万元扶持,每家首次发放10万元。到目前止,市总已投入255万元建成63家,建成率和资金投入率分别为88%和71%,为7家获评省级工作室和2家基地累计争取资金100万元。

  四是严格创建条件。严格按“五有”条件进行创建,包括有工作团队、有工作平台、有创新成果、有工作制度、有示范效应。目前,全市工作室有13至3600平方米不等的固定场所,平均每个工作室有193平方米、团队成员20人,累计建有352项上墙或网上公开制度,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44项,平均每家取得创新成果7项、实现成果转化6项,369项成果已转化298项,转化率达82%。

  五是坚持示范引领。市总2015年底曾组织劳模和工会干部代表到广州、深圳、江门、惠州等地参观学习,推动创建工作广泛开展。茂名石化是我市第一家省级职工创新示范基地,供电局杨芒生工作室是我市第一家行业部门建设的工作室,吴佰洋工作室是市直单位建设的第一家。2016年广东众和化塑公司获评省级职工创新示范基地,2017-2018年陆续创建了李坤、张恒珍、杨芒生、张会忠、刘振宇、李儒昌、黄德明等7家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各地各基层工会纷纷到这些先行点和示范点进行观摩学习,湛江、阳江市总等兄弟城市还组织了大批劳模到我市参观交流。我们也安排部分工作室及基地领衔人参加全总、省总的疗养和培训班。省总领导也多次亲临我市调研指导。在创建过程中由于学有榜样,省总也大力支持,广大劳模工匠人才和基层工会你追我赶,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创建热潮。

  六是重视总结推广。劳模和工匠人创新工作室是企事业单位的智囊团、岗位的创新源、项目的攻关队、人才的孵化器和行业的方向标。创建目标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模范带头、人才集聚、创新攻关、培养传承的作用,引领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刻苦钻研,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践。2016年首批创建16家之后,2017年4月市总在电白汉山黄德明劳模创新工作室召开了全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现场推进会,组织50多参观了高州市中医院(市职工创新示范基地)以及苏剑标工作室(农业养猪),会上播放了市总拍摄的《发扬劳模精神,书写创新篇章》专题片,会议交流了炼油分部创建经验。去年6-10月市总组织了寻找“好心茂名・最美工匠”活动,从近百名工匠人才中寻找出十大最美工匠和十大最美工匠提名,发现了一批出色的技能人才,储备了一批可以领衔建设工作室的工匠,其中高州木刻画的吴思志、化橘红的李锋、信宜玉雕的陆克列、石油化工学院的陈辉等已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每年春节前市总均组织劳模代表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劳模工匠传扬“好心茂名”精神暨迎春座谈会等,让劳模工匠代表畅谈创建心得体会,不定期组织他们进行参观学习,劳模工匠在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探讨中得到了提高。今年7月25-26日市总工会召开全市经济技术交流暨深化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培训工作会议,组织百名劳模工匠及工会干部现场参观刘乃英、杨芒生、李儒昌三家工作室,集中总结创建情况,交流创建经验,还邀请省总部门领导前来讲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到今年底创建数量将达到74家,明后两年将超过100家。全市上下已形成了党政重视支持、工会组织运作、职工参与投入的良好创建局面,打造了茂名劳模工作的新品牌。

  五、今后打算

  一是加强工作室命名管理和规范化建设。在征求各地及基层工会和工作室领衔人的意见和建议基础上,经市总党组研究制定《茂名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命名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强命名管理和规范化建设。

  二是加大工作室创建和推先评优力度。今年计划创建的20家,已完成9家,还有11家,要指导未建的劳模工匠选好工作场所,配好工作团队,成立组织机构,建立工作制度,选好科研攻关项目,抓好成果转化和培养传承。已建成市级工作室的要认真组织整理材料争创省级工作室,已获评省级工作室的要争创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三是鼓励劳模工匠人才攻坚克难创新创效。鼓励劳模工匠围绕单位生产经营管理的重点难点,开展科技、管理、服务、经营、理论和机制等创新,推动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我市石化产业及其上下游深加工、精加工产业和石油化工安全、环保、装备制造、医疗、教育、农业、电力等行业。

  四是建立健全创建工作长效机制。要让工作室和基地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在每年推评的五一劳动奖章、每隔五年评选的劳模和发现的工匠技能人才中,每年命名一批、创建一批、发展一批、储备一批。每3年一个周期进行评估,加强命名管理,使工作室和基地建设一间、带动一块、扩大一面,让劳模和工匠精神从闪一点、光一线到亮一片。

  五是统筹各方力量打造茂名工会工作新亮点。鼓励各地各基层工会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争取党政的重视和支持,建立成果转化效益与劳模工匠人才创新贡献挂钩政策,要加大对已建、在建工作室的配套投入,建设更多的具有地方特色、行业特性、企业特点的工作室。在全市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编辑:桓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