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工匠】杨细容:“复活”中华绝技 演绎“漆彩”人生

2023-10-26 来源:南方工报 记者林婷玉
分享:

杨细容在制作漆艺作品。 全媒体记者林婷玉/摄

  在第七届“南粤工匠”中,有一位女性工匠,她就是揭阳漆艺名师、非遗《漆器髹饰技艺》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细容。在她手上,两项漆艺“绝技”神奇复原。杨细容从事漆艺制作已经四十多年,至今“如胶似漆”,专注有加。

  从学徒做起 推磨“漆彩”岁月

  漆器漆艺是我国传统手工艺中一个重要的门类,是指用从漆树上割取的天然生漆为原料进行手工制作的工艺,在我国已有8000年历史。在潮汕地区,从传统建筑如庙宇、祠堂中的礼器,到居家摆件装饰,都少不了漆器。

  1980年,揭阳工艺厂的漆艺老师傅、漆器漆画名家杨表权去世,由他的女儿顶职。这位女孩就是杨细容。杨细容的哥哥杨汉周当时也在该厂从事漆艺制作。她便成为哥哥以及厂里其他师傅的学徒,被分在金漆组。

  一开始,杨细容先学一些打下手的活儿,比如搅拌、打磨生漆。搅拌生漆时,盛于漆槽的生漆晒在檐外阳光下,她坐在檐下,按照固定的手法,不停地搅拌,直到槽里的漆从乳白色渐变为褐红、黑褐。

  父亲生前,杨细容虽没有接触过漆艺,但毕竟耳濡目染,所以一到工艺厂,她就爱上了这一行。除了热爱,她还很有悟性,很快便能接触核心技术,掌握了贴金、打磨、推光等一系列漆艺工序。

  1983年起,年少的杨细容,参与大型金漆木雕挂屏《贾元春省亲》(为香港好世界酒家制作)贴金;后又为揭阳城隍庙、北门关帝庙、棉湖佛祖宫、西门许氏宗祠等传统建筑中的木雕髹漆、修复、五彩贴金。

  经过她和师傅们的髹饰和打磨,这些古物变得“金碧辉煌”。

  进入21世纪,杨细容在潮汕古法推光漆艺与髹漆贴金箔方面已达“老行尊”水平,并有论文发表。2016年和2017年,她的两件漆艺作品《六角馔盒》《棱形晋盒》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金奖背后,包含了多少工夫。在工作室里,杨细容为记者演示了漆器推光。那是在已经打磨好的漆器上,用手掌或手指肚沾上瓦粉,来回推磨。推磨时,她的手指因施力而绷得很紧。这样的反复推磨,要达上百遍,直到可以“以漆为镜”。常常,杨细容坐下开工时,天还亮着,而一抬头,天已经黑了,而漆器亮了。

  “就不厌烦?”记者问。

  “不烦。我很享受漆器在我的手中变得光亮的过程。以后,越是年深月久,它便越是温润光亮,这就是推磨的效果。推磨时,心里没有一丝杂念,只有我和作品在对话。”

  推光,她从白天推到天黑。而为木雕贴金箔时,又往往要一个人从黑夜弄到天明。贴金箔,早贴则不亮,晚贴又不牢,为了掌握最佳时机,有时午夜就得起床。

  复原犀皮漆 填补潮汕漆艺空白

  2015年,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杨细容被一件名为《赏瓶》的精美漆器迷住,其肌理眼观凹凸不平,触之却非常光滑。网上遍查,方知该漆器属于犀皮漆。犀皮漆,又称虎皮漆,或以其纹理近似而命名,唐代已有,宋代流行,常为贡品。其技艺复杂,早经失传,安徽漆艺大师甘而可将其复原。在广东,有无此技,不见记载。

  而杨细容,想让这一中华“绝技”在南粤重生。

  明代漆艺大师黄成著有我国现存唯一一部古代漆工专著《髹饰录》,其中用29个字提到犀皮漆。杨细容在网上高价淘到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所著《髹饰录解说》一书,反复参研,又搜出一小段甘而可大师的制作视频,边学边做。经过反复失败重做,用了9个月时间,杨细容最终成功制成一件髹漆50多层、高33.5厘米的《脱胎犀皮漆瓶》。

  此后,她不断推出更多犀皮漆器作品。

  2018年,杨细容将她制作犀皮漆器的经验写成文章,题为《选最难的路 做最好的漆》,并在《广东工艺美术》杂志上刊登。制作犀皮漆,要先制好漆胚;接着打捻,即用丝瓜络蘸稠漆在其上堆出一个个错落有致的凸起小尖;阴干,一遍遍髹不同色漆,一遍遍贴金箔;然后打磨,先用粗砂纸沾水初磨,由粗到细,后用的是3000目至7000目砂纸;最后推光。

  其中,打捻所用漆要根据粤东的气候条件,调至将滴未滴、有点回弹的状态。漆器肌理的呈现全在打磨。简单来说,要将凸起的漆滴及层层髹漆磨平,让其断面形成纹理。控制力度是关键,力度不及,纹理不显;力度稍过,纹理则又消失。她写道:“要打磨如发丝般的层层纹理,每一条都连绵不断,叠叠相重,尤其是金箔贴出的纹理,在光的映照下,若隐若现,十分美妙。”为了打造理想的纹理,细磨之后,还要在放大镜下反复查看,稍有瑕疵,便继续细磨。“老师每打磨一件犀皮漆作品,都会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肌理,直到打磨到满意为止。”杨细容的徒弟刘宋杰告诉记者。为了推光,杨细容的指纹都磨没了。

  杨细容制作的犀皮漆器,有红有绿,远看似虎皮、似松鳞;细看肌理连绵回环,又有丝丝金线隐藏其间;放大看其布局,又能看到饕餮、猴脸、蝙蝠、醒狮、云朵、川流……千变万化,寓于静静一瓶。

  2018年8月,杨细容将她的第一件犀皮漆器作品——《脱胎犀皮漆瓶》捐赠给位于广州陈家祠的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作品在“岭南民间百艺厅”长期展出。展品介绍文字称杨细容“历经数载,成功复原了犀皮漆技术,填补了潮汕地区漆艺工艺的空白”。

  再现父亲绝技 她想留下自己的《髹饰录》

  在陈家祠,记者看到,杨细容的犀皮漆瓶与另一件名为《新八宝》的脱胎暗花推光漆花瓶同柜展出,而后者就是她的父亲杨表权创作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作品。陈家祠还陈列着他另外两件作品:油灰塑《志在农村》、刻填彩漆画《蔗糖丰收》(与陈成光等师傅合作作品)。

  刻填彩漆属揭阳工艺厂独有的绝技,集生漆推光、图案设计、画图雕刻、填色渲染等多种技艺于一体。2015年,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推出《万紫千红——潮汕平原孕育的民间工艺大展》,《蔗糖丰收》惊艳亮相。但由于制作难度大,需要多人合作,自《蔗糖丰收》之后,刻填彩漆画再无新作面世。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女士告诉记者,博物馆推出“万紫千红”展览后,曾到粤东做过田野调查,了解到当年的匠人多已故去,而他们的一些后人还在传承着父母的手艺。调查活动中,她认识了杨细容。

  正是从黄海妍那里,杨细容知道父亲还有作品收藏于陈家祠。后来,看见自己的漆器与父亲的作品同柜展出时,她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

  杨细容说,父亲漆、画、塑兼能,在制作这件漆器的时候,自己还没有出生。与父亲相处太少、没有直接从其学艺是自己最大的遗憾。博物馆在介绍《蔗糖丰收》时,称刻填彩漆的技艺“已经失传”。她听了,很不是滋味。

  回到揭阳,杨细容遍访工艺厂的老师傅,仅凭师傅们有限的口述,独力制作出刻填彩漆画《花开富贵》,又一次复原了一项“绝技”。

  为了不让技艺失传,现在,杨细容保持着一个好习惯:每次创作作品,都要整理创作笔记,详细记录每一道工序和用料方法。以后,她想留下一部自己的《髹饰录》。

  黄海妍评价杨细容:“杨大师很纯粹,很爱学习。她不为钱,只是立志要把父兄的技艺传承下去。对于父亲的作品,她尤其具有敬畏心。”

  “看到她投身在最爱的漆艺中,进入忘我境界,不知白昼与黑夜,我既心疼又骄傲。”杨细容的丈夫说。

  ●同题问答

  记者:您所理解的工匠精神是什么?

  杨细容:热爱着自己的制作,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真诚、专注、耐心地做好每一件漆艺作品。

  记者:按照您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您所佩服或想为职工推荐的“工匠典型”是谁?为什么?

  杨细容:我所佩服的工匠正是我的父亲杨表权。父亲以一丝不苟、严谨的态度创作着每一件作品。父亲现存于世的作品不多,但每一件都是精品,是他一辈子技艺的积淀。他是我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