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奇的创新坚守:他用陶瓷废渣实现了“中国首创”|致敬南粤工匠③

2020-04-30 来源:南方杂志
分享:

  唐奇的创新坚守:他用陶瓷废渣实现了“中国首创”|致敬南粤工匠

  没有一流的技术工人,就没有一流的制造。工匠精神,成为当前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核心关键词。

  广东是中国经济第一大省,也是制造业大省。广东制造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对“工匠精神”的坚守。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东省总工会组织开展 2019 年“南粤工匠”推荐学习活动,20 名“南粤工匠”从全省千万劳动者中脱颖而出。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后,《南方》杂志推出“致敬南粤工匠”系列报道,倾听一线南粤工匠们的精彩故事,追寻“工匠精神”的南粤特质,以榜样的力量引领更多产业技术工人前行。

  【本期人物】

  唐奇

  轻质陶瓷砖发明者、广东特地陶瓷有限公司研发总监

  榜样力量

  唐奇在中国首创轻质陶瓷砖,让不起眼的抛光砖废渣变成了优质原料。他说,工匠精神就是要始终如一、如琢如磨。

  “变废为宝”,说起来是一句再熟悉不过的话。在这四个字的背后,南粤工匠们穷思竭虑,伤了不少脑筋。

  人来车往的广佛地铁站里不起眼的内墙墙面,就大有文章。原来,这里的墙面瓷砖与同等规格的瓷砖相比重量少了40%,而且原材料还是生产抛光砖过程中产生的废渣。2009年广佛地铁率先采用了这种优良的轻质陶瓷材料,是国内首创,也是国际轨道交通上首次采用超大规格轻质陶瓷板材。

  “这样的轻质陶瓷砖不仅绿色环保,而且保温和建筑节能性能也优于传统陶瓷。”这种瓷砖的发明者,是广东特地陶瓷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唐奇。也正是这个发明,让不起眼的抛光砖废渣变成了优质原料,如今“一渣难求”。

  致力于中国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唐奇一直以来的追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陶瓷大国,如今陶瓷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行业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离不开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唐奇说。

  变废为宝,让传统陶瓷告别粗放发展

  2002年,唐奇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进入佛山陶瓷行业成为一名研发人员。那时,以佛山为代表的广东建筑陶瓷产业蓬勃发展,但整个产业大多是粗放式发展。

  “当时佛山特别是陶瓷产业重镇南庄附近,整个天空都是灰蒙蒙的。”唐奇回忆道,原来按照传统方式生产抛光砖会产生很多废渣,数量巨大且容易扬尘,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其实这已经不单是行业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我们的国家不可能让一个行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野蛮生长。”

  直面行业难点,挑战棘手问题,这在很多人看来无疑是个烫手的山芋。毕竟在此之前,对于抛光砖废渣这种到处堆放的固体废弃物,国内外建筑陶瓷行业还从来没有人进行过系统研究。唐奇对着陶瓷思考、琢磨:既然固体废弃物是整个行业污染最大的问题所在,中国又是全球生产抛光砖第一大国,那么解决了抛光砖的废渣问题,就等于解决了行业一半以上的废渣问题。

  心之所向,行必能至。

  唐奇注意到,这些生产废渣和普通的陶瓷原料不一样,一般陶瓷在生产过程中会收缩,而废渣是会发泡、膨胀的。唐奇考虑,能不能利用废渣这种膨胀的特性制备一种新的陶瓷材料。“利用废渣做出轻质砖,可谓一举多得,既解决了环境问题,又能变废为宝。”这个新发现让唐奇兴奋不已,他马上针对这个方案进行了研究。

  轻质陶瓷和传统陶瓷的材料特性迥异,研发起来难度非常大。但认定了方向,唐奇就没有放弃。经过不断地推翻、重试,反复地实验、比对,唐奇带领团队前后历时三年,终于研发出这种轻质砖来。

  检验证明,这种轻质砖具有优良的隔热、隔音、质轻、强吸附等特性,经广东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地应用在了广佛地铁工程中,是国际轨道交通上首次采用轻质陶瓷墙板。唐奇就此成为轻质砖的发明者和首项技术标准建立者。

  如今,大规格轻质陶瓷板材已得到广泛应用,成功开拓了一个新的陶瓷品类。这不仅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有效地推动了绿色环保建筑陶瓷产业发展。

  “目前抛光砖废渣在行业里已经‘一渣难求’。废渣利用技术既开发了新产品,也促进了行业环保意识的提升,改善了环境。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唐奇说。

  创新不止,诞生多个“中国第一”

  敏锐观察、积极探索,唐奇从来都要求自己对行业内最新、最潮的科技熟稔于心。而这,离不开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持续不断的求学钻研。

  在陶瓷中加入负离子诱发材料,使得陶瓷能够诱发负离子,从而净化空气。2003年,负离子瓷砖这样一个当时尚处于概念阶段的产品成为了唐奇研究的对象。经过三年奋战,唐奇研发成功的负离子瓷砖推向市场后引起轰动,很快成为陶瓷行业中的热门产品,也成为目前国内唯一形成大规模产业化的功能陶瓷产品。

  作为发明者和技术负责人,唐奇主导制定了负离子瓷砖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推动了整个健康陶瓷产业的向前发展。

  在负离子瓷砖研发期间,一次西班牙之行,让唐奇见识了喷墨打印机的震撼效果。回国后,在唐奇的带领下,公司研发了功能型陶瓷墨水,对比普通喷墨墨水,增加了抗菌、释放负离子等功能,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轻质砖、负离子瓷砖、功能型陶瓷墨水的发明,是唐奇在工作中不断追求进步,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结果。善于学习和钻研的精神,成为唐奇成功的密码。“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将所学的内容加以验证,这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唐奇说。

  工作中,唐奇追求解决问题的完美性。“有的事情需要反复琢磨,慢工出细活。”唐奇举例道,拿做实验来说,某个原料的加入量是0.01克,那就是0.01克,虽然看起来是微不足道,但这个时候就不能觉得“差不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需要反复地称量,直到准确为止。”

  创新之路永无止境。入行多年来,唐奇曾参与多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起草,承担完成了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省部产学研项目、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等多项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在陶瓷行业内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他也因此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佛山大城工匠”等一系列荣誉,成为广东省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广东省科技专家库成员、广东省材料学会理事、广东省重大科技项目评审专家。

  谈及不断取得创新成果的经验,唐奇坦言,在自己熟悉领域与时俱进的同时,要多留心其他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要让自己变得敏锐和善于思考。很多创新点和问题的解决可能不局限于本领域内,反而是在一些相关的领域上进行通盘考虑及研究,往往更能事半功倍。”

  唐奇的创新坚守:他用陶瓷废渣实现了“中国首创”|致敬南粤工匠

  唐奇在工作中不断追求进步,精益求精、开拓创新,在陶瓷行业内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

  工匠传承,技艺和学问兼备

  “这是清朝乾隆款松石绿底锦底扎道山水通景瓶,是我特别喜欢的。”唐奇指着一个清代瓷器复制品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他对古代陶瓷的技术方法及材料非常感兴趣。近年来他利用现代科学方法,通过大量试验,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和科学验证。

  “中国陶瓷源远流长。其实古代匠人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没有留下太多的文字。我现在就在做一些陶瓷方面的归纳和总结,希望把古人的经验智慧和现代的科学方法结合起来,为中国陶瓷的传承创新提供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唐奇说。

  唐奇告诉《南方》杂志记者,要想了解古代陶瓷工艺,自己的方法是首先进行大量的阅读和了解传统工艺技术,然后加以系统整理及梳理,最后再反复验证并总结。

  以清朝乾隆款松石绿底锦底扎道山水通景瓶为例,唐奇为了能够完美呈现这个作品,前期光翻阅古籍资料做准备就花了几个月时间。“这个瓶之所以色彩能够那么精美、还原度那么高,其实是要经历前后四次的烧制。四次中如果有一次失败,就意味着前功尽弃。”唐奇说。

  为了把陶瓷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提升陶瓷产品的文化属性,唐奇积极发挥自己的技术创新优势。他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掌握和复原了多种传统陶瓷的工艺技术方法,形成了独到的古陶瓷科学复制绝活,成为故宫博物院“瓷胎画珐琅彩绘工艺及复原研究”课题项目唯一的外部合作者,也成为中国文联艺术研修院《现代科技方法在官窑陶瓷传承与创新应用》课程特聘导师。

  在唐奇创办的广东省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他树立了“以科研推进技术进步、用科技实现文化创意”的宗旨,还创立了国熙陶瓷研发中心,吸引毕业学生进入陶瓷文化行业,把中国陶瓷发扬光大。此外,他还担任大连工业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士生导师以及企业校外导师,培养了一批知识型、创新型的研究团队。

  “希望用我的知识和经验,把‘技艺和学问’两者结合起来,授人以渔,把优秀的东西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唐奇说。

  唐奇的创新坚守:他用陶瓷废渣实现了“中国首创”|致敬南粤工匠

  唐奇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形成了独到的古陶瓷科学复制绝活,成为故宫博物院“瓷胎画珐琅彩绘工艺 及复原研究”课题项目唯一的外部合作者

  唐奇的创新坚守:他用陶瓷废渣实现了“中国首创”|致敬南粤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