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师陈科:“蓝领创新”中诞生出国际发明奖 | 致敬南粤工匠⑥

2020-04-30 来源:南方杂志
分享:
  

  没有一流的技术工人,就没有一流的制造。工匠精神,成为当前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核心关键词。

  广东是中国经济第一大省,也是制造业大省。广东制造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对“工匠精神”的坚守。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东省总工会组织开展 2019 年“南粤工匠”推荐学习活动,20 名“南粤工匠”从全省千万劳动者中脱颖而出。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后,《南方》杂志推出“致敬南粤工匠”系列报道,倾听一线南粤工匠们的精彩故事,追寻“工匠精神”的南粤特质,以榜样的力量引领更多产业技术工人前行。

【本期人物】

陈科

中国宝武集团广东韶关钢铁有限公司机械工程师

  榜样力量

  近四年来,陈科和他的团队完成了207项创新课题,创造经济效益8600万元。在他看来,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只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有钻研的精神,有不懈的实践,就可以尝试突破。

  2019年4月,在全球颇具影响力的巴黎国际发明展上,一项名为“突破烧结关键设备寿命瓶颈延长检修间隔时间的技术集成”专利技术引人瞩目。

  这项由中国宝武集团广东韶关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韶钢”)“陈科蓝领创新工作室”团队发明的技术,针对钢铁冶炼中使用期短、容易发生故障的关键设备,采用创新的方法、运用智能化技术,使得整体检修间隔时间延长到3个月,受到国外业内人士的关注,并最终获得第118届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

  “到国际上参展,就是希望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的进步,展示中国工程师的努力。”谈起这项发明,“陈科蓝领创新工作室”负责人、韶钢机械工程师陈科话语中充满了兴奋,这一专利成果的获奖,不仅是对韶钢在实践中创新的肯定,也是让世界认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一次尝试。

  从1999年大学毕业开始,陈科已经与机械打了20多年交道。从一位学徒到工程师,从默默无闻的维修工到全省知名的创新牛人,陈科用自己的努力阐释着一名工匠的坚守,用一项项成果为中国制造增添底气。

  

  近四年来,陈科(右二)和他的团队完成了207项创新课题,创造经济效益8600万元。

  在生产一线找到价值

  在韶钢工作20多年来,陈科几乎见证了厂区每个点滴的变化。但他最熟悉的,还是那一台台整日忙碌的生产机器。

  “我一直对机械有着特殊的感情。”陈科出生成长在湖南山区,由于经常要干农活,对柴油机、拖拉机等农村机械感受深刻,“机械力气很大,干活比人要快很多”。而农村艰辛的劳动,更是让陈科从小就有一个想法,“要利用好机械的力量,让劳动更省力,让生产更高效”。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不断加快发展工业化的步伐,各个领域对机械的需求日益增多,这让陈科找到了未来努力的方向。199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武汉科技大学,并选择冶金机械专业。

  大学期间的理论学习,让陈科眼界大开。毕业之后,他怀着满腔热情进入韶钢工作。然而,当第一次踏进工厂,陈科却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他回忆道,当时韶钢的厂区在山里,地方偏僻,进出市区都没有公交车,生活条件也很差,两个人挤在不到15平方米的宿舍。

  尽管条件艰苦,陈科还是坚持了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很快在工作中找到了奋斗的激情。从事设备点检、维修、改造,陈科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中很快成为一名“老师傅”。而更难得的是,他在生产一线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开始在生产现场搞改革,攻克设备技术难题。

  “从刚开始只有理论知识,到拿起工具跟着干,我慢慢积累了一些经验,再到后来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去改革创新。这个过程很漫长,也很辛苦。”陈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在实践中加强观察,不仅要有兴趣,更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就像钢铁生产一样,只有经过反复的锻造、磨合,才能锻造出更好的钢铁。”

  

  陈科推出和负责的数十项专利成果中,其中很多是从自动化、智能化入手的“蓝领创新”。

  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

  国家专利授权28项、2018年第十届国际发明展银奖2项、“首届宝武工匠(工人发明家)”“韶关工匠”……走进韶钢“陈科蓝领创新工作室”,橱窗上摆满了奖章和证书。

  对陈科来说,每一枚奖章、每一本证书的背后,都是一个坚持探索的创新故事。每一项创新成就的取得,都需要克服困难、付出艰辛努力。

  在进入韶钢工作的第四年,一次对生产线上难题的突破,让陈科第一次尝到了创新的甜头。

  2003年,韶钢生产线上的三台圆筒混合机中,有一台轮胎老是打滑。

  很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做了数次检查,却找不到设备故障的原因,只能眼睁睁看着产量不断减少。当时任副工段长的陈科,决心攻克这个难题。在生产线上整整蹲了5天之后,他判断是一个设备旋转方向存在问题,让电工把电机的旋转方向改变之后,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这件事情给我带来很大启发:在工业制造中,哪怕一个小细节出现问题,也会影响整个生产线。同时,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只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有钻研的精神,有不懈的实践,就可以尝试突破。”陈科说。

  通过思考成功解决问题,激发了陈科的创新热情。在实际工作中,他渐渐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他认为,生产一线的创新,很多都并不需要太高难度,投入也很小,但产生的效果却很好,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蓝领创新”。

  近年来,陈科推出和负责的数十项专利成果中,其中很多是从自动化、智能化入手的“蓝领创新”。

  炼钢过程中的主要运输设备皮带运输机经常发生故障,但又很难及时发现问题。在皮带运输机上安装一个检测装置,对接信号控制室,一旦发现转速不正常,就会发出警报甚至自动切断;在物料运输过程中,生石灰容易黏结。在盛放容器里面做了一个振动器,每两个小时震动一次,就可以轻松解决黏结……在陈科的发明中,很多“四两拨千斤”的金点子总能让人敬佩不已。

  据统计,近四年来,陈科和他的团队完成了207项创新课题,创造经济效益8600万元。其中2017—2019年陈科牵头攻关的项目“降低烧结机设备故障的技术改造”,将烧结机的有效作业率从95.94%提高到97.02%,直接产生2331万元经济效益。项目攻关产生的13项专利技术,被广东省钢铁工业协会专家组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陈科蓝领创新工作室”团队发明的一项专利技术,于2019年4月获得第118届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

  希望更多人投身“蓝领创新”

  陈科认为,作为一个工程师,要坚持创新、做好创新。一是要不断加强学习专业技能,提高创新成功率;二是要有钻研精神,碰到困难一定要坚持;三是离不开大环境的支持。

  诸多创新成果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为了提高创新能力,陈科每年自学大量专业知识,他一边工作一边攻读了武汉科技大学的在职研究生。为了能及时解决生产线上出现的问题,陈科平时住的宿舍距离生产线很近,一旦出现问题不超过10分钟他就会赶到现场。

  面对复杂的问题,他经常在机器旁一待就是好几天,废寝忘食成为他研究问题时的常态。为了维修一个环形冷却机的故障,他一头扎进狭窄、高温、充满粉尘的车间,硬是在里面待了几天,直到把问题完全解决。

  近年来,国家出台诸多支持创新的相关政策,企业也纷纷加快转型升级脚步。在韶钢推出的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改革措施支持下,陈科的创新走上了快车道。

  2016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陈科蓝领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几年来,这一工作室不断壮大。在陈科的带领下,工作室先后开展了200多项攻关项目,取得了烧结项目等多项国内领先水平的专利成果。

  陈科说,国家和企业对创新的重视,让他能调动更多资源去探索解决问题。工作室成员经常聚在一起,分析现场问题,探讨解决办法,使得创新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工作室也在不断探索中完善管理激励措施,通过规范创新课题、进出制度、奖励制度等,最大限度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

  目前,“陈科蓝领创新工作室”已经成为韶关创新的一个标杆性品牌,并于2019年获评宝武集团示范性创新工作室。陈科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徒弟,其中有两个徒弟还自己牵头成立了创新工作室。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许多科研技术人员的努力。”陈科希望通过自己的带动,有更多的人关注中国智造,有更多人投身“蓝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