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在港深“上演”

2021-07-20 来源:南方工报
分享:

  位于深圳羊台山脚下的龙华区民治街道办白石龙社区,有一个特别的纪念馆——“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见证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亡时期为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所取得的一次大胜利。此次大营救对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都意义深远,在中国革命史、抗日战争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7月11日,记者实地探访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3_100822_b.jpg

▲纪念馆内的旗帜状白色雕塑,上有周恩来、廖承志、张文彬三位革命先辈的头像  马大为/摄

  史迹寻踪

   一路惊险,但无一人牺牲和被捕

  1941年12月8日,香港沦陷。日军大肆搜捕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并贴出告示限令他们到“大日本军指挥部”报到,否则“格杀勿论”。危难时刻,中共中央从延安发来急电,指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等同志:“香港文化人、党的人员、交通情报人员应向南洋和东江撤退,此事请酌办。”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亦由重庆发来急电作出“明确”指示:“香港接朋友,如有可能,先至澳门转广州湾,或先转广州湾,然后集中桂林。”

  由此,一场被茅盾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以下简称“营救”)行动秘密展开了。

  中共中央南方工作委员会及其领导下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前身)是实施这次营救的主角。他们开辟的羊台山抗日根据地的中心白石龙村就成了营救行动指挥中心和接待站。根据营救需要,抗日游击队成立了港九大队,由在港的数支短枪队统编而成,设海上武装、地区地下武装6个中队和情报系统。

  香港失陷前夕,为秘密抗日需要,抗日游击队便开辟了三条水路交通线:一经九龙到西贡,东渡大鹏湾在沙鱼涌上岸;二经长洲岛,渡海到海丰地区;三经长洲岛转澳门。

  为更好开展营救工作,除水路之外,又打通了更便捷、更安全的西部陆路交通线。这条路线要打通大帽山上土匪势力的阻碍。港九大队短枪队队长、宝安大队大队长曾鸿文率领短枪队进山与当地匪首谈判,以民族大义迫其让出大帽山,并在此建立根据地,打通了荃湾经大帽山进入羊台山根据地的通道。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党成功营救出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近千人,并安全转移、隐蔽到羊台山山区,最终又将他们顺利转移到内地根据地。其中包括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夏衍、胡绳、黎澍、胡风、戈宝权、张友渔、沈志远、千家驹、刘清扬、胡仲持、廖沫沙、范长江、叶浅予、黄药眠、梁漱溟等。

  这次大营救无一人牺牲,无一人被捕,故又被称为“胜利大营救”。

  营救之难,首在把四处躲藏的营救对象找到。邹韬奋先后搬了六次家。茅盾一家也搬了四次。几经周折,中共中央调查部驻港负责人潘静安在铜锣湾灯笼街一间小木屋中找到邹韬奋一家,后来又在轩尼斯道找到了茅盾夫妇。

  1942年1月9日夜晚,第一批文化人士开始撤离,有邹韬奋、茅盾夫妇、胡绳、戈宝权等20多人。他们换上常见的唐装,挎着小包袱,扮成难民,由交通员李锦荣领着他们到铜锣湾避风塘渡口。此处是撤离的首站。

  抵达避风塘渡口后,邹韬奋一行登上事先备好的三艘疍民艇,在潘静安的向导下,趁着日军巡逻换岗之时,飞快地冲向海峡对岸,成功抵达九龙红磡。随后,邹韬奋一行走西部陆路交通线到达白石龙抗日根据地,走了四天四夜,路途中有四支武装力量分段护送。

  为躲避日伪飞机轰炸和放火烧山,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总队长曾生在白石龙、蕉窝、深坑等村落后的树林里搭建了“山寮招待所”,用以安置撤离回来的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他们在羊台山根据地停留数月,情况好转后再分批前往惠州,随后经龙川(老隆)、韶关到桂林。

  邹韬奋是最后一批离开羊台山的。临别之际,他激动地说,“我为民主与自由努力奋斗了这么多年,总是感到力量不够。现在看到你们光亮的枪,看到你们亲热的脸庞,我是多么兴奋啊。”1942年11月22日,邹韬奋到达苏北抗日根据地。

  红色传承

  邹韬奋先生之子邹家华题写馆名

  2005年,在国务院原副总理、邹韬奋先生之子邹家华的关注和推动下,白石龙村革命旧址的维修保护工作很快启动。2005年9月2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0周年前夕,“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建成开馆。

  此处绿树成荫,一块巨大的黄蜡石立于门口,上书由邹家华题写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红色大字。纪念馆修复了当年接待文化名人的教堂和他们居住的房子,展出80多件历史实物和100多张珍贵照片。

  目前,该纪念馆是岭南地区收藏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史料及文物最多的主题性纪念馆,也是“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广东省统一战线基地”“深圳市首批红色旅游景区”“深圳市党史教育基地”、市委党校“活动教学点”“思想政治教育基地”。202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深圳仅此一处入选。

  记者在现场看到,馆内另设置了两处场景化展示区,还原了当时的文化名人大营救任务部署会,以及在香港铜锣湾避风塘驳船码头小船中茅盾夫妇等人准备横渡九龙红磡的场景。

4_100823_b.jpg

▲夜渡九龙红磡的场景还原  马大为/摄

   工会之履

  “圆梦计划”助力 职工提升学历岗位成才

  在工人成长的路上,也需要工会帮扶一把、送上一程。

  “圆梦计划”是深圳市总工会于2008年首创的职工教育帮扶品牌,以工会资助形式帮助工作表现优秀但收入不高的职工、农民工在职攻读大专、本科学历,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他们读书深造和岗位成才的梦想。

  为了解决职工就近入学,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深圳市总工会一直致力于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职工在哪里、职工教育就延伸到哪里”,先后设置了30个校外学习点。同时,深圳市总工会深入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合作的企业有富士施乐(深圳)有限公司、创维集团、富士康集团、顺丰速运公司等。高等成人学历教育实施“双元制”培养在全国属首创。据统计,深圳市总工会“圆梦计划”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共资助17556名职工圆了大学梦。

  近年,深圳市总工会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培训,积极发挥工会在三项工程工作中的推动作用。提升“圆梦计划”品牌内涵,在现有学历教育和公益性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把职工素质教育讲座、企业班组长培训、南粤家政等专项培训全部纳入。开展第十四届“圆梦计划”教育帮扶工作,提供学历教育帮扶3000人,公益性技能培训2000人,开展职工(女职工)素质教育讲座500场、服务10万人次职工,企业班组长培训10000人,南粤家政培训2000人。

  目前,所有培训项目已启动,截至2021年6月底,学历教育全市职工报名人数达9541人;技能培训相关信息关注人数超20万人,最终审核人数2386人,超额完成报名任务;开展职工(女职工)素质教育讲座178场,直接受教育职工11500人次。与此同时,学院多次深入企业,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以智慧工会平台为依托,探索“互联网+”培训模式,推动工会职工学分银行建设;积极扩展校外教学中心和技能培训中心建设,解决工学矛盾,不断健全职工教育培训体系。

  职工心语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讲解员程娅:我不是英雄,但我每天都认真地去讲述英雄的故事。经常会有很多小朋友来这里听讲,希望这些英雄的故事能让他们知道革命先辈的不易,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此外,还有很多退休老人前来参观,他们听得格外认真,有时候他们会接过话头讲讲他们对这段红色历史的理解。讲解的人和听讲的人,都沉浸在这段红色历史的光辉下,有人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有人借此怀念奉献的岁月。

  策划:南方工报编委会

  文本统筹:全媒体记者 詹船海

  执行采写:全媒体记者 马大为

  实习记者 王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