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白手起家的中国质谱产业探路者

2019-11-18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王彪
分享:

  12月21日,2018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在广州举行。14年前,同样在广州,同样的场合,当时还是年轻人的周振从海外学成归来,决定从这里开始自己在质谱仪器研制上的创业之路。

  归国创业以来,周振及团队几乎是白手起家,从每一个零件开始,致力于中国新一代质谱仪器自主创新研究与正向开发,先后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大气压基体辅助激光解析离子源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仪、全球首台基于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金属残余气体检测仪、国内最复杂的高端商品化的在线气溶胶质谱仪、国内首台在线挥发性有机物质谱仪等。

  从“零”开始

  实现质谱仪“按需研发”

  周振2004年回国时,质谱仪器的研发在国外已有近百年历史,但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行时间质谱仪产出基本上还是“零”。

  “当时什么都没有,没有人投资,没有人才,技术条件也不足,要带着工厂从单个零件的制造开始做起,市场也要自己推广。”周振打了个比方,其他行业是“购买砖头直接盖房子”,而自己的团队“看上去是在建房子,实际上还要打地基,甚至连砖头都要自己做”。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周振毅然组建了4人团队,握着100万资金就“开干”了。

  周振的底气,来源于十多年的专业积累。从1987年开始进入质谱仪研究领域,周振从一个螺丝开始自己动手制作仪器。20世纪90年代,在德国深造的周振研制出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器,分辨率达到20000,为世界最高水平。

  只有技术并不能保证创业成功,当时也没有风险投资,资金很困难。2008年,周振团队拿到了广州科技风险投资一笔500万元资金,资金压力得以缓解。

  然而,填补一个产业的空白绝非易事。以一台可以检测PM2.5的仪器为例,周振很早就敏锐地认识到要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就需要很好的工具,解决PM2.5检测问题。于是,尚未回国的他在2002年就开始做全球的资料调研,到2012年制作出样机,花了10年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周振说:“和逆向模仿、山寨不同,这样通过基本原理做出仪器,知道需要什么就能做出来,实现按需研发。”

  2010年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2012年粤北血铅事故溯源、“东方红Ⅱ号”黄渤海科考研究……在这些大型外场实验中,周振带领他的团队都发挥了关键作用,全面实现数据快速处理、在线动态源解析等关键功能。

  再用十年

  有望进入业内世界前列

  2017年,周振干成了一件令人振奋的大事:将一台“中国制造”的高端质谱仪首次卖到美国市场。

  那是一台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当时一家美国的科研机构在全球市场进行采购。负责采购的研究人员正是这款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原理发明人的学生,“可以想象他们的要求非常高”。周振说,“全球总共能做这台仪器的只有两三家,能够批量生产的只有我们一家。”

  虽然只卖了一台,但这对国内产业信心的提振是显而易见的。如今,国内质谱仪领域从0到20多家,周振说,其中至少十多家受他的影响才进入这个行业。

  从4个人、100多万资金,到现在300多人,产值规模超过1个亿,周振对企业发展的思路非常清晰:“现在涂料、家具和化工产品的挥发气体,需要快速检测手段。发达国家在过去20年已经完成,因此没有人再去做。”他说,通过十多年努力可以实现分辨率高于国外同类产品,更精准地对污染源进行判断。通过切入这一细分市场,不仅可以保证企业发展,培养国内人才,还可以为更加通用化、多样化的质谱仪研制提供基础。

  周振表示,今后方向,一个是生物医疗,用于疾病诊断,另一个是食品安全。“现在开始加速,要打通上下游,巩固硬件基础,特别是关键零部件生产,我们希望将十多年经验传授给其他团队,让其更快发展起来。”周振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目前,世界前8家质谱仪企业占了全球市场份额的80%以上,周振希望自己的禾信仪器能用10年时间进入全球前列,更重要的是整个行业的发展也将焕然一新:“目前国内市场的国产率只有百分之几,到时候国内市场上国产可以达到一半,别人没做过的自主创新产品可以达到占10%。”

  工匠名片

  周振,1969年10月出生,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席科学家。2012年获“广州市劳动模范”称号,2018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获授权发明专利27项、发表科技论文140余篇。主导研发的产品连续入选“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成就展,应用服务于全国130多个城市大气环境监测。

  面对面

  工匠最关键的是,立志一件事然后坚持下去

  南方日报:您认为什么是工匠精神?

  周振:工匠最关键的就是立志一件事,坚持下去,要比别人做得更精细,对行业理解比别人更透、更深刻,用更好零件以更快的速度制造。一个领域的从无到有建设起来,需要培养更多专精人才,要有完整的核心技术,资金可多可少,要有不一样的技术。

  南方日报:您认为应该如何将“中国制造”推向国际市场?

  周振:对于工匠来说,就是从无到有,从一个螺丝,一个人,一分钱,一个零件,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市场也是一点一滴培育,逐步建立起民族品牌的概念。质谱仪还没有卖到美国市场以前,没有人觉得国产的可以卖出去,我们这样做可以为国产树立信心。

  南方日报:在这个领域的人才培养方面,目前情况如何?

  周振:创业阶段基本留下一半人才,这些年大概培养了50名研究生,其中20个左右留下来了,也有一些觉得企业的研发时间漫长,可能会选择其他发展方向。

  南方日报:对于在海外求学的专业人才,有怎样的建议?

  周振:要掌握核心技术,如果回来最好的地方就是广州。广州的各项政策很完善,在科研项目经费支持等方面也很好,很适合创办科技型企业进行创新,我们国家目前在很多高新技术领域都与国外有明显差距,需要更多人才来填补。同时也希望,国内能在投融资方面更好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编辑:桓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