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两会召开 一线职工代表建议聚焦民生

2021-01-26 来源:南方工报 记者:许接英
分享:

  1月24日,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在广州开幕,来自全省各地的748名省人大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发展大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少企业一线职工代表纷纷就职工最关心的工资收入、子女教育等问题建言献策。

  省人大代表、兄弟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人事部高级文员汪桂花:

  建议广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1.jpg


  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全国大部分省市都没有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广东也不例外。在汪桂花看来,当前经济发展的增速受挫,企业普遍面临用工短缺现象,为吸引更多来粤建设者,今年广东有必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汪桂花指出,2020年广东省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一类地区2100元/2200元;二类地区1720元;三类地区1550元;四类地区1410元。与北京2200元、上海248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相比,广东省相对较低。汪桂花表示,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一方面,能起到倒逼传统制造业向附加值更高的先进制造业转型;另一方面,能吸引优质技术人才,支撑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从而促使广东省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进而提升劳动者的总体收入水平,让广大劳动者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吸引更多来粤建设者扎根广东。”汪桂花说。

  汪桂花建议,建立科学的最低工资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使之与省内各地区的经济增速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具体可参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低工资规定》第十条规定,建议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最低工资标准,每次调整幅度以15%-20%为宜。”

  省人大代表、深圳市联创科技园党委书记、工会主席王海:

  建议为老年人出行开辟绿色通道


2.jpg


  “建议健全和完善无智能手机人员出行,在公共场所为老年人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关怀没有微信、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让他们用得上、用得好智能技术。”王海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王海建议,一是改进健康码制度,建议各地政府应该必须为老年人办理纸质通行证明,或者设立专用通道,凭身份证或纸质证明均可替代查验,见“证”如见“码”。二是在公共交通方面,地铁、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在推行移动支付、扫码乘车的同时,必须保留使用现金、纸质票据等乘车方式和通道。三是所有医院必须提供现场号源,保留挂号、缴费的人工服务窗口,设立人工服务窗口,而且要配置导医、志愿者、社工等为老年人和没有智能手机人员提供看病指导。“此外,社保、民政、电信、邮政、生活缴费等高频服务事项,必须保留线下人工办理渠道。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拒收现金,零售、餐饮、商场等消费场所,必须支持现金和银行卡支付。”王海说。

  省人大代表、东莞巴士有限公司东部分公司塘厦车队副队长余道江:

  建议补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幼教学费


3.jpg


  “建议规范劳务派遣公司管理。建议补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幼儿园教育费用。”作为一名外来务工人员人大代表,余道江拟提交的两条建议都关乎外来务工人员切身利益。

  余道江表示,广东是全国最大的劳动力吸纳地,其中不少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但目前对于劳务派遣公司管理并不完善,部分外来务工人员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在劳务派遣用工模式中处于弱势,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他建议,加强对劳务派遣公司的监督管理,强制要求劳务派遣公司为员工统一购买意外工伤保险,要求劳务派遣公司与员工签订标准化的劳动合同。

  余道江介绍,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由于未落户工作地,导致他们的子女无法入读公立幼儿园。“珠三角地区民办幼儿园一学期学费8000元至3万元不等,让不少外来务工人员难以承受,只能把子女送回老家。”他建议,增加政府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积分入园免学费;建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补助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幼儿教育费用给予补贴;加强监督管理,调整降低民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

  省人大代表、深圳国威电子有限公司车间主任易凤娇:

  建议对学生使用电子产品加强指导


4.jpg


  “电子化信息化时代给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大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一些烦恼,比如学生频繁使用手机、电脑,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管理,时间一长他们很容易沉迷其中并导致视力下降。”易凤娇建议,对学生使用电子产品加强指导。

  易凤娇是一位“二孩妈妈”。她告诉记者,目前可供学生使用的健康搜索网页和App不多,且并不是所有搜索网页和App都有儿童/青少年模式。她建议,向省内网络协会发出倡议,要求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感,从源头杜绝和遏制不良低俗信息出现在互联网上。建议政府对儿童类戏剧、话剧等项目适当提高补助,让更多儿童和青少年可以走进剧场观看;建议政府加大对学校、社区、村镇图书馆以及书店的投入。“现在想在家附近找个实体书店都很难。”易凤娇说。

  易凤娇还提出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制造的建议。多年来,她从一线工人成长为企业中层,对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有切身体会。她表示,目前很多企业都意识到智能化生产改造的紧迫性,但智能设备投入大,企业怕收不回成本。易凤娇建议,政府支持智能设备公司的研发投入,鼓励学校学生投身智能设备研发改造,对相关制造企业给予补贴以降低企业成本压力。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供图)